在月球軌道集結的「方舟號」世代飛船如同沉睡的金屬巨鯨,其銀白色的艦體上鐫刻著地球所有文明的圖騰——從中國的龍紋到北歐的世界樹,從非洲的adinkra符號到瑪雅的曆法輪。當聚變引擎點燃時,噴流在深空中展開一道彩虹般的離子尾跡,仿佛人類文明向宇宙伸出的光輝觸手。船艙內載著十萬名冬眠的星際移民,他們的夢境被編成量子記憶序列,如同文明基因庫在無聲歌唱。艦橋中央懸浮著地球土壤與月球岩石融合燒製的陶瓷盤,上麵刻著此次遠征的坐標:半人馬座α星,距離4.37光年,預計航程123年。
鸞鳥號空天母艦率領的護航編隊呈現出史詩般的航天奇觀。十二艘護衛艦以六十四麵體陣型環繞方舟號,艦群發射的導航信標在深空組成《銀河鐵道之夜》的星座圖案。當艦隊穿越小行星帶時,鸞鳥號展開巨大的電磁護盾,將襲來的隕石輕柔推開——這些岩石後被收集起來,激光雕刻上來不及登船者的名字,成為追隨方舟號的記憶星塵。最動人的是穿越土星環時的「星空洗禮」:艦隊關閉引擎,任由冰晶顆粒輕叩艦體,發出風鈴般的叮咚聲,中國宇航員用編鐘演奏《春江花月夜》回應,聲波在土星磁場中化作可見的光紋。
方舟號本身是移動的人類文明博物館。基因庫保存著地球所有生物的胚胎,文化庫收錄了從甲骨文到量子代碼的文明記錄,甚至還有「味覺檔案館」——用分子封裝技術保存著各地特色食物的風味。飛船ai被命名為「守夜人」,其核心程序嵌入了《吉爾伽美什史詩》《道德經》和《星際迷航》憲章,每次喚醒冬眠船員時,會用其母語朗誦故鄉的詩歌。俄羅斯宇航員將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微雕在反應堆外殼上,讓經典與能源一同永恒流轉。
在柯伊伯帶邊緣的告彆儀式上,人類文明完成了感人的技術傳承。鸞鳥號向方舟號傳輸最後的數據包——包含過去三年對蟲洞的研究成果,以及地球最新創作的10萬首詩歌;方舟號則回贈「文明種子庫」:用激光在鑽石上雕刻的兒童笑臉、最後一次世界杯的決賽全息錄像、甚至還有用小行星材料打造的絲綢之路模型。中國艦長林夏通過量子通信朗誦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儘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全艦隊同時向深空發射綠色激光——宇宙尺度上的「折柳相送」。
當鸞鳥號結束護航返航時,方舟號駛入奧爾特雲黑暗邊界。最後一組信號穿越4小時時空抵達地球:「我們攜帶地球心跳前往異星,縱隔光年之遙,猶共星河呼吸。」全球各地的人們同時仰望東南天空,看見方舟號引擎最後的餘暉——那顆4.37年前從比鄰星發出的星光,正好此時抵達地球,與飛船尾焰在天幕上交彙,完成跨越時空的宇宙握手。在廣寒宮基地,孩子們將方舟號的航線編成跳繩歌謠:「方舟方舟慢慢飛,帶著地球的夢呀;星星星星眨眨眼,等他停在你門前……」這童謠隨著電波傳向深空,成為人類寫給宇宙的最溫柔情書。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