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軌道炮發射的動能彈丸構成了致命的遠程打擊力量,但它們並非唯一的威脅。在更近的距離上,更多的死神正悄然逼近——從四麵八方襲來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試圖突破防線投擲精確製導武器的有人無人戰機、以及那些在電子迷霧掩護下悄然接近的隱形攻擊單元。
麵對這些高速、靈巧、數量龐大的威脅,動能近防炮cis)的射速和備彈量顯得捉襟見肘。此刻,戰場的主角切換為了另一種光速武器——防禦性激光係統。
“點亮激光矩陣!”
命令在各艦的損害控製中心cic)和武器控製官之間傳遞。刹那間,中美雙方艦隊仿佛變成了兩隻炸刺的刺蝟,無數個激光發射器從艦體各處的裝甲蓋板下升起、旋轉、瞄準。
中國的“金盾”係統:
艦載點防禦激光器pd):遍布“赤龍號”、“五嶽”級、“長城”級等各型戰艦的關鍵部位。這些激光器功率相對較低,但射速極快,瞄準精度極高,專門用於攔截近距離的導彈、無人機和戰機。
區域防禦激光陣列:主要裝備於“五嶽”級重型驅逐艦和“赤龍號”自身。功率更大,作用距離更遠,能夠對中距離的威脅目標進行持續照射,直至其燒毀或失效。
協同交戰:通過數據鏈在強乾擾下艱難維持),各艦的激光防禦係統可以共享目標信息,實現接力攔截或集中火力對付最具威脅的目標。
美國的“上帝之杖”係統:
as激光武器係統)及後續型號:集成於“禿鷲號”及護航艦艇的anseq4型激光武器站,執行類似的點防禦和區域防禦任務。
ios高能激光與一體化光學致盲與監視係統):更強大的艦載激光係統,兼具致盲傳感器、毀傷目標的能力。
網絡化集成:同樣強調通過“協同交戰能力”cec),將整個艦隊的激光防禦力量整合成一個多層次、互補的攔截網絡。
死亡之光之舞:
當第一枚超音速反艦導彈衝出電子迷霧,拖著尾焰撲向“華山號”驅逐艦時,數道來自不同戰艦的高能激光束幾乎瞬間就聚焦在了它那纖細而堅固的彈體上。
沒有爆炸聲。
隻有極度集中的光能轉化為熱能。
導彈的整流罩首先被燒蝕、熔穿,內部的導引頭瞬間變成一團廢鐵。緊接著,彈體材料在數千度的高溫下迅速熔化、氣化。可能僅僅一兩秒的持續照射,這枚價值數百萬美元、足以重創一艘戰艦的致命武器,就在太空中無聲地解體、化作一團迅速擴散的金屬蒸汽和熔融液滴。
類似的場景在整個艦隊周邊空域不斷上演。
攔截導彈:激光束精準地點名著一枚枚來襲的導彈,無論它們如何進行末端機動,光速打擊沒有延遲,無法規避。
切割戰機:一架試圖突防投擲太空魚雷的faxx“毒蛇”戰機,被一道持續照射的兆瓦級激光攔腰“劃”過。機身瞬間被切斷,斷裂處呈現出熾熱的熔融狀態,兩截殘骸翻滾著偏離軌道。
致盲與軟殺傷:一些較低功率的激光則專注於致盲敵方戰機的光學傳感器、乾擾製導武器的尋的頭,或者燒毀無人機脆弱的通訊天線,使其失效。
對抗激光:甚至出現了激光對抗激光的場景——試圖用己方激光去照射、乾擾或過熱對方激光武器的發射鏡或傳感器。
整個艦隊周圍的空域,被無數道縱橫交錯、瞬間出現又瞬間消失的致命光束所籠罩,構成了一張無比複雜、動態變化、光芒璀璨卻又死亡彌漫的“激光矩陣”。
戰術局限:
然而,激光矩陣並非無敵。
能量管理:高能激光是耗能大戶。持續射擊會急劇消耗戰艦的反應堆能量,需要周期性的冷卻和再充能,期間會出現火力間隙。
大氣與衰減:雖然太空中沒有大氣衰減,但戰場上的碎片雲、塵埃、以及對方釋放的特定氣溶膠乾擾劑,仍會散射和吸收激光能量,降低其效率。
飽和攻擊:麵對從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同時襲來的大量目標,激光矩陣也存在理論上的飽和上限。總有漏網之魚。
硬件損耗:激光發射鏡麵在持續的高能輸出下會積累熱應力甚至損傷,影響聚焦精度和功率。
激光矩陣的存在,迫使進攻方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飽和攻擊,極大地提高了突防的成本和難度。它構成了艦隊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道主動防禦屏障。
在這場動能與光能的終極對決中,“激光矩陣”成為了守護鋼鐵巨獸們的生命之光,它以絕對的速度和精準,無情地湮滅著一切試圖靠近的死神。艦隊在這片交織的光網中航行、戰鬥,每一次成功的攔截,都意味著又一次從毀滅的邊緣被拉回。然而,矩陣的光芒每閃爍一次,戰艦的能源儲備就在下降一分,戰爭的天平,在無數道光芒的明滅之間,微妙地搖擺著。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