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烏托邦平原。這片廣袤而荒涼的低地,曾被認為是遠古海洋的所在地,也因此成為尋找火星生命跡象的熱點區域。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正在這片赭紅色的土地上,進行著例行巡視。它的任務本是探測地質結構、分析土壤成分,尋找水冰和過去可能宜居環境的線索。
一、不尋常的“岩石”
這一天,“祝融”號正沿著預設路線緩慢行駛,其高分辨率全景相機navca)不間斷地拍攝著周圍的地形。突然,後方控製中心的數據處理係統自動標記了一張傳回圖像中的異常目標。
圖像顯示,在約三百米外的一處緩坡上,矗立著幾塊形態奇特的“岩石”。它們與周圍漫山遍野的、被風沙磨圓了棱角的碎石截然不同。這些物體呈規則的幾何形狀——有近乎完美的長方體,有頂端被削平的錐體,甚至有一個看起來像是斷裂的、帶有弧形邊緣的薄片。
“導航組,暫停行進。”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的值班工程師立刻發出指令,“科學組,請重點關注坐標xx.xxxx,yy.yyyy)處的目標群,啟動多光譜成像儀和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ibs)進行初步分析。”
二、初步分析:非自然特征
“祝融”號調整姿態,將探測臂對準目標區域。
多光譜成像顯示:這些物體的表麵成分與周圍玄武岩土壤存在明顯差異,反射率更高,且在不同波段下的光譜特征非常均一,不像天然岩石那樣成分複雜多變。
ibs分析結果更令人驚訝:這些物體的主要元素構成雖然是矽、鋁、氧類似岩石),但其元素比例非常奇特,並且檢測到了一種在火星自然環境中極為罕見、但在高強度工業加工中可能產生的金屬元素異常富集帶。
形態測量:三維建模顯示,這些物體的棱邊筆直,角度精確,表麵平整度極高,遠遠超出了風蝕或地質作用所能形成的自然形態的極限。
“這不像是石頭……”科學組組長,地質學家老周盯著屏幕,喃喃自語,“倒像是……某種建築的構件,或者機器的殘骸。”
三、謹慎的靠近與觸摸
控製中心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指令長在請示上級後,下達了新的命令:“祝融,執行近距離接觸程序。保持最高級彆警戒,注意記錄所有數據。”
“祝融”號以厘米級的精度,緩慢地靠近那組物體。機械臂上的顯微成像儀對準了其中一個長方體表麵的接縫處。圖像傳回,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極其細微、但異常筆直的縫隙,縫隙內部材質與外部略有不同。
“嘗試進行微觀取樣。”指令長下令。
機械臂末端的鑽探設備以最低功率啟動,小心翼翼地接觸物體表麵。傳感器反饋回來的數據異常——其表麵硬度遠超一般火星岩石,鑽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四、全球震動與緊急協議
初步數據和圖像經過嚴格加密後,被發送給一個由國家頂尖科學家、外星生命學家、甚至包括兩名受邀國際專家組成的緊急評估小組。
結論是顛覆性的:
“根據現有數據分析,高度置信置信度>99.9)該目標群為非自然形成物體。其規則的幾何形態、均一的材料成分以及異常的物理特性,強烈暗示其為人工製造物,即‘遺跡’。”
消息被嚴格控製在極小範圍內,但足以在知情者心中掀起驚濤駭浪。這不再是遙遠的、可能存在過的戴森球跡象,而是真真切切地、就躺在火星表麵上的、另一個智慧文明存在的證據!
五、是友是敵?沉睡還是死亡?
無數問題瞬間湧現:
它們來自哪裡?是火星遠古本土文明所留?還是來自其他星係的訪客丟棄的“垃圾”?
它們有多古老?是數百萬年前,還是僅僅數萬年前?
建造者的命運如何?他們是離開了,滅亡了,還是……仍然在某個地方觀察著?
這些遺跡的功能是什麼?是建築地基、紀念碑,還是某種我們無法理解的設備的零件?
最重要的,是否存在活性或危險?
“祝融”號接到最高指令:暫停一切接觸性探測,轉為全方位、非接觸性的遙感觀測和記錄。以遺跡為中心,劃定半徑五公裡的禁區。同時,一個由天體生物學、考古學、材料科學和行星防禦專家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迅速成立,代號“尋蹤”。
六、新的紀元
“祝融”號的發現,將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尋找生命跡象”的生物學層麵,一舉推進到了“尋找文明遺跡”的考古學層麵。紅色星球不再僅僅是一個可能孕育過微生物的荒蕪世界,它可能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卻已消逝的異星文明史。
那片寂靜的烏托邦平原,因為幾塊沉默的“石頭”,瞬間充滿了無儘的想象和令人心悸的未知。人類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觸摸到了“他者”的痕跡。一個探索的新紀元,在無聲的震撼中,悄然開啟。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