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地外文明接觸準則》的通過,為“軒轅號”遠征軍的下一步行動提供了法理依據和行動框架。在經曆了與“重力陷阱”的驚魂遭遇和建立初步溝通的謹慎試探後,這支承載著人類文明希望與憂慮的艦隊,迎來了一個曆史性的轉折點——不再僅僅是前往比鄰星的探險者,而是成為了人類與未知宇宙智慧進行首次正式接觸的全權代表。
一、莊嚴的啟航
在地球全球深空指揮中心的授權下,林星宇艦長站在“軒轅號”寬敞的艦橋上,麵向全體艦員,發表了簡短的講話。他的聲音通過廣播係統,傳達到編隊的每一艘艦船:
“全體艦員們,我們即將執行的,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使命。我們不再是單純的探索者,我們是信使,是橋梁,也是守護者。我們肩負的,是億萬同胞的期待,也是人類文明未來的可能。”
“記住我們的原則:謹慎,但不怯懦;和平,但不天真;尊重,但不盲從。”
“現在,我命令:艦隊轉向,航向鎖定奧爾特雲接觸區。我們的首要目標:與‘他者’建立穩定、可預測的溝通渠道。出發!”
沒有盛大的歡送儀式,沒有激昂的樂曲。隻有引擎低沉的轟鳴,以及艦橋上各種儀器發出的冷靜電子音。“軒轅號”及其護航艦艇,調整姿態,噴吐出幽藍色的等離子尾焰,毅然決然地駛向那片曾經吞噬了同伴、如今卻蘊含著對話可能的深邃黑暗。
二、如履薄冰的接近
艦隊以高度戒備的狀態,緩慢而堅定地接近之前發現重力異常和接收到信號的區域。所有的傳感器全開,嚴密監控著任何一絲引力的漣漪或能量的波動。每一名艦員都緊繃著神經,他們知道,每一次通訊嘗試,都可能是一次生與死的賭博。
按照icec批準的方案,通訊團隊在沈墨教授語言學模型的指導下,開始發送一係列結構嚴謹、內容高度受限的“試探性信息包”。這些信息包不包含任何關於地球或人類社會的具體信息,而是專注於:
確認基礎數學共識:重複對方已展示過的數學結構,並用“鏡像確認”模式進行驗證。
引入基礎物理概念:在數學框架內,逐步引入人類物理學中的基本常量如光速、普朗克常數等),觀察對方的理解和反應。
建立通訊協議:嘗試建立一種規則化的“問答”或“確認”機製,使交流變得可預測。
整個過程,如同在雷區中排雷,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三、沉默的回應與新的跡象
起初,對方陷入了沉默。那片空域除了固有的微弱引力波動外,沒有任何信號回應。這種沉默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是對方失去了興趣?是在評估?還是正在醞釀著什麼?
然而,持續的監測帶來了新的發現。科學官報告:“目標區域的引力波動模式正在發生細微但係統的變化!它們……它們似乎在‘回應’我們的接近,不是通過電磁波,而是通過調整自身的引力場結構!”
這是一個驚人的進展!對方並非沒有反應,隻是它們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電磁信號,更包括了對時空本身的操控!它們正在用人類剛剛能理解的“引力語言”,進行著一種更基礎、更本源的交流。
四、雙向的適應
這一發現,讓沈墨教授的團隊興奮不已。他們立刻調整策略,將引力場的波動模式也納入“語法”分析的範疇。溝通不再是單向的信號發射,而是變成了對周圍物理環境變化的實時解讀和互動。
人類在努力理解對方的“引力方言”,而對方,似乎也在適應人類的“電磁口語”。這是一種雙向的、跨維度的適應過程。
在一次精心設計的互動中,人類發送了一個關於“圓周率”的數學表達,同時請求對方用引力波動的特定模式進行“確認”。令人震驚的是,在短暫的延遲後,目標區域的引力場真的產生了與請求相匹配的、清晰的波動回應!
“它們……它們聽懂了!而且用我們能監測到的方式回應了!”艦橋上響起一陣壓抑的歡呼。這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交互規則的成功建立!
五、新的航程,新的使命
“軒轅號”沒有繼續向比鄰星進發,而是選擇在奧爾特雲邊緣,與這個神秘的“鄰居”保持著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駐紮下來。他們的任務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從長途跋涉的遠征,轉變為前沿的“接觸哨所”和“大使館”。
他們飛向深空,最終停泊在了一片充滿未知的疆域。這裡沒有宜居的行星,沒有熟悉的星空,隻有冰冷的塵埃和與一個完全異質的智慧體進行著無聲對話的引力漣漪。
這艘人類最先進的星艦,成為了漂浮在太陽係邊疆的一個孤島,一個試圖與深淵對話的燈塔。它的每一次信號閃爍,每一次引力傳感器的讀數變化,都牽動著數十光年外,那個藍色星球上所有人類的心跳。
飛向深空,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理解。這注定是一段比跨越星際距離更為漫長和艱難的航程。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