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號”遠征軍在奧爾特雲邊緣的“望舒”前哨站,與代號為“引力之聲”gravitas)的異種智慧體建立的溝通,進入了一個緩慢但相對穩定的階段。溝通內容依舊局限於高度抽象的數學和基礎物理層麵,如同兩個語言不通的鄰居,依靠筆畫著幾何圖形來確認彼此的存在。然而,這種脆弱的平衡,被一個來自更遙遠深空的發現徹底打破。
一、昆侖鏡的異動
在“望舒”站建立約一年後地球時間),部署在太陽係外圍的“昆侖鏡”蟲洞觀測陣列,捕捉到了異常信號。這個由中美歐聯合建造的超級工程,旨在研究那個位於柯伊伯帶外側、天然存在的穩定蟲洞——“昆侖鏡”。
數據顯示,“昆侖鏡”的穩定性出現了周期性波動,其入口處的時空曲率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規律性的漣漪。更令人震驚的是,深空探測器在蟲洞的“出口”方向指向人馬座旋臂的一個遙遠區域)偵測到異常的能量簽名——並非自然現象,其複雜結構暗示著人為的、技術性的活動。
“有東西……或者某種文明,正在蟲洞的另一端活動。”科學官的報告帶著難以置信的語氣,“他們在嘗試穩定通道,或者……是在穿過它?”
二、決斷與先遣隊
這一發現,在“望舒”站和地球同時引發了地震般的震動。蟲洞,這把可能通往宇宙任何角落的“雙刃劍”,另一端出現了明確的智能活動跡象。是福是禍?是機遇還是滅絕的危機?
經過地球最高決策層和“軒轅號”指揮中心的緊急磋商,一個大膽而危險的計劃被製定:派遣一支精乾的先遣隊,穿越“昆侖鏡”,進行抵近偵察。任務代號:“窺鏡”。
先遣隊由三艘最新型的“疾風”級高速偵察艦組成,它們裝備了最強的隱形係統和傳感器,任務是穿越蟲洞,收集另一端的情報,並立即返回,絕不交戰。
三、穿越與撕裂
先遣隊出發的那一刻,注定被曆史銘記。三艘偵察艦如同三顆射向鏡麵的水滴,悄無聲息地滑入“昆侖鏡”那幽暗、扭曲的光暈之中。
艦船內部,宇航員們經曆了劇烈的時空扭曲感。常規的物理定律似乎暫時失效,時間和空間變得粘稠而怪異。然而,憑借強大的慣性阻尼器和導航係統,穿越過程有驚無險。
但當先遣隊從蟲洞另一端浮現時,他們立刻意識到了異常。與母艦“軒轅號”的量子糾纏通訊,出現了嚴重的延遲和失真。原本應該近乎即時的通訊,變得斷斷續續,且信息流明顯變慢。
“報告……感覺……不對……”先遣隊隊長的聲音在“軒轅號”接收端被拉長,充滿了電子噪音,“時間……這裡的時間……”
四、時間膨脹的證實
“軒轅號”的科學團隊緊急分析傳回的殘缺數據。結論令人駭然:由於“昆侖鏡”蟲洞本身處於高速運動狀態或其兩端存在巨大的引力勢差,導致了顯著的時間膨脹效應。
具體表現為:蟲洞另一端的時間流速,遠慢於太陽係這邊。
初步估算,先遣隊那邊度過一個小時,相當於“軒轅號”這邊度過了近十個小時,而地球時間流逝更快因“軒轅號”本身已在太陽係邊緣,相對地球已有輕微時間膨脹)。
這意味著,當先遣隊的偵察任務進行了一天按他們的時間),對於在“望舒”站等待的“軒轅號”同事來說,已經焦急地等待了十天。而對於地球指揮中心,則已經過去了更久。
五、孤絕的遠征
更糟糕的推測接踵而至:如果蟲洞兩端的時間流速差是固定的,那麼先遣隊每一次與後方的通訊,都會帶著巨大的時間戳差異。他們的“實時”報告,對後方來說已是“過去”的消息。後方發出的指令,到達先遣隊時,可能已經基於過時的情報。
先遣隊仿佛進入了一個時間的孤島。他們的每一次冒險,後方都無法實時感知和指導。他們可能瞬間陷入危機,而求救信號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延遲才能傳回。
“窺鏡”行動,從一次可控的偵察,瞬間變成了一場與時間和信息脫節的、極度危險的孤軍深入。
“軒轅號”艦橋上,林星宇艦長看著屏幕上那代表先遣隊的、信號微弱且帶著巨大延遲的光點,麵色凝重。他們能成功返回嗎?返回時,外麵的世界已經過去了多久?他們帶回來的,將是怎樣的消息?
時空的漣漪,不僅扭曲了空間,更撕裂了時間的同步性。遠征軍的深空之旅,從此蒙上了一層更為詭異和不確定的陰影。他們不僅要麵對空間的廣袤,還要麵對時間相對性的殘酷玩笑。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