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星的發現,如同一針強心劑,注入了因深空危機而略顯壓抑的人類文明。全球的目光,從充滿不確定性的奧爾特雲接觸前線,部分轉向了4.22光年外那片充滿希望的新疆域。在“蓬萊計劃”的宏大藍圖指引下,行動迅速展開。
一、“諾亞”啟航
數艘名為“諾方舟”級的特製無人科考船,從地球和月球軌道基地啟程。它們不像“軒轅號”那樣龐大威武,卻承載著更基礎、更沉重的希望——它們是一個個移動的“生命膠囊”,船艙內滿載著經過嚴格篩選和基因優化的地球微生物、植物種子、藻類孢子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水熊蟲),以及建設封閉生態圈所需的全部模塊化設施。
經過數年的亞光速航行,“諾亞”艦隊成功抵達比鄰星係,如同虔誠的播種者,環繞著淡紅色的比鄰星運行,開始執行它們神聖的使命。
二、“伊甸”的奠基
在詳儘勘探後,科學家們選擇了“蓬萊”星赤道附近一處相對平坦、日照穩定、靠近巨大冰原潛在水源)的區域,作為生命試驗的起點。這裡被命名為“伊甸盆地”。
機器人先鋒:首先登陸的是大批工程機器人和3d打印建造機。它們利用“蓬萊”星本地資源土壤、礦物質)和自帶材料,以驚人的效率,在荒蕪的地表上建造起第一個完全封閉的、多穹頂結構的生物圈基地。基地擁有獨立的能源係統核能+太陽能)、嚴密的環境控製係統和應急隔離設施。
環境改造:在封閉基地內部,機器人開始按照預定程序,調節溫度、氣壓、土壤成分,模擬地球的氮氧大氣環境,並融化附近的冰層引入淨水,創造出一個與“蓬萊”星外部嚴酷環境低溫、薄氧、高二氧化碳)完全隔絕的、適宜地球生命存活的“迷你地球”。
三、生命的遠征
當環境參數穩定後,最激動人心的步驟到來。
在地球指揮中心,無數科學家和民眾通過“諾亞”船傳回的高清影像,屏息凝神地注視著。
機械臂小心翼翼地打開特製的生態艙,將第一批“殖民者”請出:
首先是藍藻和地衣,這些地球生命的先鋒,被播撒在模擬的土壤和淺水池中。它們的任務至關重要:固定氮元素,釋放氧氣,進一步改良基地內的微觀環境。
緊接著,是苔蘚和幾種極其頑強的蕨類植物。它們將鞏固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
最後,是經過基因編輯、強化了抗寒和抗輻射能力的北極罌粟、地衣虎耳草以及一種改良的矮化小麥的種子,被輕輕植入專門準備的苗床。
四、異星的第一抹綠
接下來的日子,是充滿焦慮和期待的等待。基地內的傳感器,一絲不苟地監控著每一絲環境變化和生命跡象。
數周後地球時間),監測土壤微生物活動的傳感器傳來了第一個積極信號——藍藻開始了微弱的光合作用!
又過了幾天,高清攝像頭捕捉到了苗床上一點微不可察的、破土而出的嫩綠!
這一刻,通過超光速通訊網絡,瞬間傳遍了整個地球和所有空間站。
人們看到了什麼?
在陌生的淡紅色恒星光芒照耀下,在透明穹頂之外是“蓬萊”星荒涼、赭石色的嶙峋地貌。而在穹頂之內,在人類精心打造的花圃中,一株纖細的、嫩綠的北極罌粟幼苗,正勇敢地舒展著它的子葉!
它那麼渺小,卻又是那麼醒目。它是地球生命在數萬億公裡外、另一個恒星係中綻放的第一抹綠色!是生命跨越星際的偉大一步!
五、象征與未來
“蓬萊”星上的第一株幼苗,其意義遠不止於生物學上的成功:
技術的證明:它證明了人類具備在係外行星建立並維持複雜封閉生態係統的技術能力,這是長期星際殖民的基石。
希望的象征:這抹綠色,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有力地驅散了“黑暗森林”的陰霾。它象征著生命的力量和文明的韌性,象征著人類有能力在宇宙中開辟新的家園,而不僅僅是恐懼和毀滅。
倫理的實踐:對“蓬萊”星的改造,人類采取了極其謹慎和尊重的態度。目前所有活動都嚴格限製在封閉基地內,避免對可能存在的原生微生物尚未發現)造成“汙染”或“入侵”,體現了《地外文明接觸準則》中“尊重”原則的延伸。
文明的備份:“伊甸”基地的成功,意味著“文明火種”計劃擁有了一個極其現實的、遙遠的落腳點。
當然,這僅僅是開始。一個封閉的基地生態係統極其脆弱,維持它需要持續的能量和物資輸入。距離真正改造整個行星的“蓬萊計劃”,還有無比漫長的道路。
但無論如何,人類已經在一個全新的世界上,種下了第一顆希望的種子。這株小小的罌粟花,如同人類文明本身的縮影,脆弱而堅韌,在浩瀚而冰冷的宇宙中,倔強地宣告著生命的存在。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