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鳥號”的建造與子係統測試一路高歌猛進,從量子通信到能量護盾,再到新型材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然而,在攀登科技巔峰的道路上,並非所有領域都如此順遂。對於最前沿、最基礎也最危險的領域——引力操控技術的探索,中國科學家們第一次嘗到了觸及未知深淵所帶來的苦澀後果。
一、普羅米修斯之火
“玄鳥號”的設計中,包含了一項高度機密的實驗性子係統——“息壤”重力場操控裝置。其理論目標極為誘人:並非實現科幻中的“人工重力”,而是通過局部時空曲率的微調,實現主動式的軌道維持與機動規避。例如,無需推進劑,通過改變艦船周圍的重力梯度來抵消軌道衰減,或在遭遇攻擊時,製造局部的引力透鏡效應偏轉來襲的能量武器,甚至實現超越常規推進器極限的瞬時加速度。
這無疑是竊取“神之力”的嘗試,是點燃“普羅米修斯之火”。項目在內部爭議極大,但其戰略潛力讓最終決策者批準了原理樣機的搭載和有限測試。
二、臨界點失控
測試選擇在遠離主要航道的拉格朗日點2附近進行。一艘搭載了“息壤”原型機的無人綜合測試平台“探索者號”,在幾艘監測船的環繞下,準備進行低功率運行測試。
初始階段一切正常。裝置成功產生了微弱的、可預測的局部引力異常,與理論模型高度吻合。科研團隊備受鼓舞,在得到批準後,按計劃將輸出功率逐步提升,以探索其性能邊界。
當功率達到預定峰值的65時,異變陡生!
監測屏幕上的引力場分布圖突然變得極度混亂,不再是平滑的梯度變化,而是出現了劇烈的、無法預測的時空漣漪。仿佛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麵,但激起的卻不是規則的波紋,而是狂暴的、多維度的扭曲和震蕩!
“探索者號”自身的結構發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儘管有慣性阻尼器,依舊被無形的力量劇烈撕扯。
更可怕的是,這股失控的引力漣漪,以光速向外擴散!
三、無辜的波及
距離測試區域約一萬公裡處,正是“聯盟”號國際空間科學實驗室。這是一個由多國共同運營的、用於深空天文觀測和微重力實驗的大型平台。
當失控的引力漣漪掃過“聯盟”號時,空間站內的宇航員們經曆了噩夢般的幾十秒。所有物體失重狀態被打破,被一股混亂的、方向不明的“力量”拋向艙壁,儀器讀數瘋狂跳動,空間站姿態完全失控,軌道參數發生劇烈偏移!雖然站載計算機和推進器全力工作,避免了最可怕的碰撞解體,但空間站仍被推離了原有軌道數公裡,部分外置精密觀測設備因承受不住異常的應力而損壞,多名宇航員在碰撞中受輕傷。
四、外交風暴與內部審查
消息無法隱瞞,瞬間引爆國際輿論。
“中方魯莽實驗威脅太空安全!”
“危險的重力武器測試?中國必須給出解釋!”
“強烈抗議中國不負責任的行為,要求立即停止此類危險實驗並賠償損失!”
麵對洶洶輿情,中國外交部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麵。一方麵,必須堅決否認這是“武器測試”,強調其純屬“意外的科研事故”;另一方麵,不得不對“聯盟”號的損失進行道歉和賠償,並承諾徹底調查。
外部壓力巨大,內部震動更為深刻。
最高層下令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息壤”項目進行最嚴格的審查。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陳蘭院士一位畢生研究引力理論的泰鬥)在調查會上,麵對曾經的反對者和高層官員,麵色灰白但眼神依舊執著:
“我們觸碰的是時空本身的結構,我們現有的理論模型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這次意外……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但它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用任何模擬都無法獲得的數據!它證明了引力操控的可能性,也揭示了其難以駕馭的本質。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五、沉重的印章
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嚴厲的:
理論模型存在重大缺陷,對高能級下時空的非線性反饋效應預估不足。
安全冗餘設計嚴重不足,未能有效約束失控情況下的影響範圍。
項目管理存在冒進傾向,對極端風險的認識和預案不夠充分。
最終決定:
“息壤”項目被無限期擱置。所有實驗數據封存,列為最高機密。原型機從“玄鳥號”建造藍圖中移除。相關責任人受到紀律處分。
六、敬畏的代價
林星宇將軍在事後的一次內部高層會議上,沉痛地說道:
“‘息壤’的教訓,比我們過去任何一次成功的測試都更有價值。它告訴我們,有些力量,在未能完全理解其本質並建立絕對可靠的控製之前,寧可封存,也絕不能輕易使用。這不是怯懦,而是對宇宙法則的敬畏,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責任。”
“玄鳥號”的建造進度並未因此受到太大影響,但這次事故,如同一次冰冷的洗禮,給所有沉浸在技術進步喜悅中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它讓決策層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邁向深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未知的風險,最尖端的科技往往是雙刃劍,揮舞它需要的不隻是勇氣,更是無比的謹慎與智慧。
“重力陷阱”事件,在中國空天軍的發展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關於“敬畏”的烙印。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