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走廊像一條沉默的甬道,吳迪望著儘頭的暗影,深吸一口氣,轉身時腳步落得沉穩有力——他比誰都清楚,此刻起每一步都踩著成敗的臨界點。
推開辦公室門,他將明天要發布的資料重新鋪展在桌麵,指尖逐行劃過字句,連標點符號都未曾放過,直到確認每一處都無懈可擊,才低聲自語:“不管你們藏著什麼後手,我吳迪接下了。”話音裡裹著決然,目光撞在窗玻璃上,映出幾分冷硬。
次日清晨的陽光剛漫過寫字樓的簷角,吳迪已坐在辦公桌前。指尖剛觸到溫熱的咖啡杯,手機便接連震動起來,屏幕上彈出的消息提醒像密集的鼓點。他點開界麵的瞬間,臉色驟然沉了下去——競爭對手果然按捺不住,率先揮出了殺招。
不過半個時辰,各大科技媒體的頭條、項目宣傳點的電子屏,甚至行業論壇的討論區,都被鋪天蓋地的負麵消息淹沒。
競爭對手指名道姓,聲稱吳迪的項目不僅涉嫌抄襲國外技術,核心算法還存在致命漏洞,更附上了幾份看似詳實的“對比報告”和“測試數據”。這些消息像投入沸油的火星,瞬間點燃了公眾的情緒。
這項目居然是抄襲的,太讓人大跌眼鏡了!”
“技術有漏洞,那還怎麼用啊,千萬彆踩雷!”
謾罵與質疑隔著屏幕撲麵而來,吳迪閉了閉眼,仿佛能看見宣傳點外的混亂——那些前幾日還圍著展台問東問西的客戶,此刻該是皺著眉轉身離去,眼底的期待碎成了失望。
他沒給情緒留分毫餘地,指尖在通訊錄裡劃動,十分鐘後,團隊成員已儘數圍坐在會議桌前。空氣像被凍住般凝重,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主位上,等著他拿主意。
吳迪指尖叩了叩桌麵,聲音平穩卻帶著力量:“都沉住氣,這一步我們早有預案。現在,該讓他們看看,什麼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指令清晰地傳達到每個人耳中:公關組立刻聯係媒體平台,準備發布早已備妥的澄清物料。技術組再次核驗研發日誌與專利文件,確保每一份證據都能直擊要害。運營組則盯緊各平台輿情,實時同步公眾反應。
吳迪自己則坐回電腦前,將待發布的資料逐字核對。研發時間線裡的每一個節點、技術參數裡的每一組數據,都被他與原始檔案反複比對——他知道,此刻的任何疏漏,都可能讓之前的準備功虧一簣。
正午時分,反擊的號角正式吹響。各大平台同步上線了吳迪團隊的回應:首當其衝的是一份可視化研發時間軸,從三年前的最初構想手稿,到每一次技術迭代的測試報告,再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授權文件,清晰得如同展開的畫卷,將“抄襲”謠言擊得粉碎。
緊接著,技術團隊發布了長達二十頁的分析報告。報告裡,他們將競爭對手所謂的“證據”逐一拆解:被指為“抄襲”的代碼片段,實則是行業通用的開源框架。被渲染成“致命漏洞”的測試數據,竟是對手刻意篡改了實驗環境參數後的結果。
更重磅的是,報告末尾附上了一段錄音——那是競爭對手試圖收買吳迪團隊核心成員的對話,沙啞的威逼利誘聲,將其不擇手段的嘴臉暴露無遺。
輿論的風向瞬間逆轉。
“原來之前的負麵都是編的?這手段也太下作了!”
“為了搶市場連臉都不要了?真讓人不齒!”
公眾的憤怒轉而對準了始作俑者,而吳迪團隊趁熱打鐵,緊接著放出了項目的實際應用案例:在某偏遠山區的智慧農業試點中,係統將農作物產量提升了三成。在城市社區的安防測試裡,算法識彆異常事件的準確率達到98.7。鮮活的視頻畫麵裡,農戶的笑臉、社區居民的安心,比任何辯解都更有說服力。
宣傳點外,吳迪安排的技術人員早已搭起演示台。他們一邊操作設備展示係統的流暢運行,一邊耐心解答圍觀群眾的疑問。
當有人提出“會不會再出漏洞”時,技術人員直接現場調取了近三個月的運行日誌,滿屏穩定的綠色數據條,讓質疑聲漸漸變成了讚歎。
“這麼看這項目是真靠譜啊,之前差點被帶偏了!”
“還好沒輕信謠言,不然就錯過好東西了!”
議論聲裡的暖意越來越濃,原本冷清的宣傳點重新排起了谘詢的長隊。
吳迪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望著樓下漸漸恢複熱鬨的宣傳點,緊繃的肩膀終於微微放鬆。
手機裡傳來公關組的消息:負麵輿情已基本肅清,新增谘詢量較昨日翻了兩番。他指尖摩挲著窗框,卻沒敢真正鬆懈——對手吃了這麼大的虧,絕不會就此罷手。
遠處的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吳迪握緊了拳頭,目光望向寫字樓群深處的某棟大樓。
下一輪交鋒或許已在醞釀,但這一次,他早已做好了準備。
※※
喜歡贅婿的全能逆襲請大家收藏:()贅婿的全能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