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炮彈和火箭彈,體積大、數量多,運輸起來也頗為費勁。
到第五批時,開始運來火箭炮和火炮。
還有一個個油桶也跟著送來,裡麵全是高標號燃油。
這段時間裡,李清河也向隆美爾詳細介紹了這批軍火的具體情況:
“一共帶來了200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的榴彈炮,還有122毫米加農炮。”
“這些火炮性能都相當不錯,尤其是那款122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能達到……”
“除此之外,還有150門107毫米輕型火箭炮,外加50輛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彈藥方麵也備得很足,打幾場中大規模的戰鬥都夠用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火炮已經成了戰場上的關鍵力量。
一場戰役,誰的火炮多、射程遠,誰就更容易占據戰場主動權。
目前北非軍團總共也才三百多門各種火炮,其中多數是輕型火炮。
而對麵的盟軍在獲得了鷹醬的援助後,不僅數量更多,性能也更先進。
李清河這次提供的這批火炮,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總數達到兩百門之多,而且口徑最小也有122毫米。
更難得的是還有加農炮這種高射速、遠射程的利器。
此外,那些火箭炮更是來得正是時候。
國內生產的火箭炮大部分都調往了東線戰場,北非這邊分配到的數量非常有限。
這種武器火力猛、消耗大,隻有在關鍵時刻才會動用。
有了這批火炮和燃油,隆美爾對接下來的戰局充滿了信心。
裝備升級之後,他們不僅防守能力大幅提升,也重新具備了進攻的資本。
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手不足,這麼多火炮根本無法全部操作使用。
這時,李清河開口說道:“雖然你們的戰友作戰能力不咋地,但他們應該有不少技術兵。”
隆美爾一聽,頓時眼前一亮。
這些意大利部隊的確在前線經常拖後腿,但要是讓他們在後方負責後勤和操作火炮,倒是比彆人更靠譜些。
當然,這也隻是杯水車薪,他還得向國內請求增兵才行。
他也清楚東線戰場的緊張局勢,因此打算要一批新兵過來。
這批物資整整運了一天一夜才算完成。
而這期間也正如李清河所說,沒有一架盟軍戰機前來乾擾。
這讓隆美爾不禁好奇,李清河到底是用了什麼手段做到的?
他竟然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附近部署了一支空軍部隊。
不過他也沒有深究。
畢竟他們現在是同一條船上的人,利益深度綁定。
彼此之間也不存在什麼背叛的可能。
之所以加紮拉上空看不到盟軍飛機,並不是他們突然變乖了,
而是所有飛過來的戰機,都被擊落了。
這一天,蒙哥馬利前後派出了好幾個批次的偵察機。
其中有一波多達12架。
因為他收到了情報,說加紮拉一帶的德軍有異動。
為了搞清楚北非軍團到底在搞什麼動作,他自然要派人來查。
可這些飛機隻要一接近加紮拉,就會遭遇突如其來的襲擊,一架都沒能飛回去。
幾次嘗試無果後,他也隻能無奈作罷。
出現這種情況,顯然和李清河有著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