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爹他們在外奔波一個月後,終於歸來。常恒遠遠瞧見那支隊伍,竟覺著老爹帶領的民團,氣質與往昔大不相同。隊伍步伐整齊,透著一股乾練沉穩,每個人眼中都閃爍著堅毅的光,仿佛經曆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曆練。
時間悄然步入五月,天氣愈發暖和起來。常恒整日像個小尾巴似的,跟在村裡哥哥姐姐身後瘋玩。
此時的常家,已然今非昔比。常家商隊憑借著誠信經營和獨特的貨物,名聲遠揚;小賣部裡琳琅滿目的商品,更是吸引了不少人。以至於附近趕集的人們,都不再往鎮子上去,而是自發地在常家的麥場上,新成立了一個熱鬨非凡的集市。
常恒對集市上的生意饒有興致,每日都認真統計觀察。他發現,家裡賣出去最多的便是農具、火折子、食鹽和食油。
在這個交通不便,相隔較遠的人聚到一起都極為不易的時代,大家隻要碰麵,便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常恒老媽見狀,靈機一動,推出了提供免費井水的貼心服務,集市上的人們對此感激不已,常家的好名聲更是傳得更遠了。
常恒一直都想在家裡成規模的養殖兔子,雞,豬這些動物。以前是因為人手少,和長恒比較小就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趁著天氣不冷不熱,正好展開。現在家裡的收入基本靠著經商就可以自給自足,家裡人對常恒的胡鬨舉動也放之任之。
常恒在朝著常老爹要了靠近河溝的五畝地,借了一半人之後,開始了平地築牆,先把養殖場的建築搞定。
至於後續的雞苗兔種這些後續在慢慢找。常恒隻會動動嘴皮子,具體實施就落在了三叔身上。
常恒一天天隻會看著工他們一鍬一鍬地翻地,一點一點地清理田地。然後用版築法把土牆築起。
趙木匠帶著徒弟把每一根椽子刮得光溜溜的,用來當棟梁的木材早就加工好了。門窗早就打造好了在旁邊堆著。
七月的時候養殖場終於建起來,在這段時間常老爹也搜羅來了,雞、兔、豬。還把縣城有名的獸醫打包來了。
養殖場堪堪成立,飼料這些當然是常家出的,至於喂養和打掃衛生這些活都是村裡的哥哥姐姐們乾。
當然這些都是有報酬的,就是年底按產出分肉。防疫問題也被常老爹提上了日程,具體辦法由老獸醫和他的孫女參考自己的經驗和常恒提供的養殖書籍製定。
從古至今,這片土地說不上到底養不養人,但是頑強的人一直都在上麵生存。對於這片土地的感情是複雜的。隻要不進入工業時代,吃飯始終都是問題。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臨死之前的願望就是把某個愛吃的東西吃到飽。
常家的情況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變得好起來了,這個時代的餘毒也開始浸染了。常恒是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人。比如常老爹、常三叔最近開始自稱老爺了。人一旦發達就迫切的想要把自己和之前的階級區分開來。
常恒母親和三嬸倒是一點變化沒有。常恒在看到家裡變質的苗頭之後,把自己簽到的《三民主義》、《天演論》、《格致新報》這些擺放到了常老爹的炕頭。
希望在潛移默化之下影響到常老爹。常恒試圖把現實在常老爹的心上磨出的老繭打薄讓他感覺習以為常的東西不一定是對的。
視角轉到養殖場,自從有了這個養殖場之後,村裡的孩子就有脫離家庭的機會了,不必一天到黑圍著家庭轉。
常恒滿臉懇切地請求父親,希望他能夠將隔壁村子裡的朱秀才請來,為村子裡的哥哥姐姐們開啟啟蒙教育之門。這位朱秀才雖然曾在長安闖蕩過,但不幸的是,他因為偷竊主家的菜譜而被打斷了腿,最終被驅逐回家。
然而,拋開品德不談,單就學識和見識而言,朱秀才來給常恒他們這些人啟蒙還是綽綽有餘的。畢竟,他曾經在大城市裡生活過,所接觸到的知識和經驗肯定比村裡的孩子們要豐富得多。
對於村裡的孩子們來說,上課這件事可謂是痛並快樂著。痛苦的是,老朱先生對識字教學非常嚴格,一旦學生們犯錯,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快樂的是,在這個時代,上私塾可是有錢人的特權,而現在他們卻能有免費的學上,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不僅是孩子們,就連常老爹手底下的那些大頭兵們也未能幸免,同樣被卷入了這個幸福的煩惱之中。
除此之外常老爹最近決定給士兵們發放軍餉,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提供飯菜和安家費。這一改變雖然讓士兵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也意味著他們需要麵對更多的責任和壓力。
在管飯的基礎上,軍餉就是不管粗糧、細糧通通發二十斤,一個月還可以回家三天。至於常老爹手底下的軍官班長一塊大洋,排長兩塊大洋,連長三塊大洋。營長這個位置還沒有設了。
相比於北洋或者馬姓軍閥對士兵的待遇算是中上了,畢竟不會有克扣和貪腐。
至於紀律類的東西,常老爹照搬了,馮玉祥的那一套,常恒覺得那一套官兵階級太明顯,不太對味,就委婉的推薦了《德國士兵手冊》,常恒覺得一隻強軍必然有其強大的必然性。為此常老爹笑著說:“這小子,內心的想法挺大的。”
等到十月份時家裡養殖場的兔子翻了三倍了,小豬增長的不多,小雞也增加了一半左右。
常恒覺得第一批兔子可以出欄了,在詢問了老獸醫的意見之後,留了十幾對留種的大兔子之後,其他的大兔子都被宰殺了。豬的話這和個年代的黑土豬短時間是長不大的,劁過的豬,常恒看到喂養了五個多月還是在一百斤左右徘徊,那就等到過年的時候在處理吧。
雞的話,也是同樣的,常老爹一錘定音等到過年時在處理。
兔子處理完之後大概有四百多斤,常老爹大手一揮撥給軍營那邊,兩百斤讓那些辛苦訓練了一年的士兵見見葷腥,其他剩下的平均分配給了,六家佃戶兩家長工,老獸醫,朱先生這些人家。
至於常家早就嘗鮮了,在常恒充足的物資供應下不缺這點肉了。
喜歡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請大家收藏:()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