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現在開始交流意見吧!”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立刻活躍起來。一位留德歸來的年輕將領率先發言:“我支持出兵!日軍狼子野心,侵占東北後又覬覦上海,若不加以遏製,下一步必然會西進,威脅西北。
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在上海給日軍一個教訓,也讓全國看看我們西北軍的實力!順便展示我們抗日的決心。”
“我同意!”另一位師長緊接著說道,“咱們西北軍經營多年,三十個德械師已經整編完成,兵工廠也能自產自足,有兵有糧有裝備,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
上海一戰,不僅能抗擊日寇,還能提升我們西北的聲望,為後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民政廳長卻麵露憂色:“出兵援滬,千裡迢迢,後勤補給是個大問題。而且咱們的主力大都在新疆和聯盟對峙,若主力東調,後方空虛,萬一出了亂子怎麼辦?”
“這一點我考慮過了。”常恒接過話頭,“後方防禦方麵,我們可以留下十八個甲級師,再聯合建設兵團,足以確保西北安全。
後勤補給方麵,隴海線可以作為運輸動脈,鄭州、徐州設立中轉兵站,確保糧彈供應。
而且我們的兵工廠已經啟動戰時生產,彈藥供應不成問題。”
後勤保障部的高朗台提出了擔憂:“打仗就是燒錢。出兵援滬,軍費開支巨大,西北的財政本就緊張,怕是難以支撐。後勤保障更是一個大難題。”
“錢的問題可以解決……”負責財政的一位官員說道。
討論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支持出兵的聲音占據了絕對優勢。
眾人從軍事、政治、經濟、戰略等多個角度分析,都認為出兵援滬是利大於弊。
西北軍若能在上海打出勝仗,不僅能遏製日軍的侵略勢頭,還能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擺脫地方實力派的標簽,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力量之一。
“好了,討論就到這裡。”常恒看了看時間,開口說道,“現在,同意出兵援滬的,請舉手!”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齊刷刷地舉起了一片手臂。
常恒大致一數,參與會議的人員中,十有八九都舉起了手,隻有寥寥幾人沒有動作。
常恒心中已有數,正要宣布表決結果,卻見未舉手的幾人中,有兩人站起身來,申請發言。
常恒定睛一看,心中微微一動——這兩人赫然是周學熙和楊格。
周學熙是西北的財政元老,曾主持過金城兵工廠的進一步擴建和諸多軍民工程,為人老成持重,向來以穩健著稱;楊格則是溝通美國財團的經濟學家,負責西北的經濟規劃,思維縝密,眼光獨到。
這兩人都是西北倚重的智囊,他們的反對,必然有充分的理由。
“周老、楊先生,請講。”常恒示意兩人坐下發言。
周學熙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的文件,語氣沉重地說道:“常司令,各位同僚,我之所以反對出兵援滬,並非貪生怕死,而是覺得此事風險太大,我們承擔不起失敗的後果。”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首先,日軍的戰力遠超我們的想象。淞滬戰場是平原水網地形,日軍有海空支援,而我們的德械師雖然精銳,但缺乏海空掩護,裝甲部隊在水網地區也難以發揮優勢。
一旦戰敗,不僅部隊損失慘重,西北多年的心血也將付諸東流。”
“其次,南京政府的態度不明。蔣委員長向來多疑,我們率精銳東進,他必然會猜忌。
若他暗中掣肘,拖延補給,甚至讓我們充當炮灰,我們該如何應對?到時候,我們不僅要麵對日軍的炮火,還要防備來自背後的暗算,勝算更是渺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楊格接著說道:“周說得有道理。從經濟角度來看,出兵援滬是一筆極不劃算的買賣。
西北的經濟基礎還很薄弱,工業剛剛起步,農業也隻能勉強自給。
一旦發動大規模戰爭,必然會導致經濟停滯,民生凋敝。而且,我們與上海相距千裡,運輸成本極高,就算打贏了,也難以掌控華東地區,反而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影響西北的長遠發展。”
他補充道:“我認為,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鞏固西北根據地,發展經濟,擴大軍備,待實力足夠強大後,再伺機出兵。現在出兵,為時過早,無異於孤注一擲。”
兩人的發言條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會議室裡頓時安靜下來。剛才支持出兵的眾人也紛紛陷入沉思,臉上露出猶豫的神色。他們之前更多地考慮了出兵的好處,卻忽略了其中的風險和隱患。
常恒看著兩人,心中也泛起了波瀾。周學熙和楊格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日軍的戰力、南京政府的態度、後勤補給的壓力、西北的經濟承受能力,這些都是必須麵對的問題。
他知道,這場會議將決定西北軍的未來,甚至影響整個抗戰的格局,容不得半點草率。
“兩位先生的意見,我明白了。”常恒語氣平和地說道:
“你們提出的風險,確實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但我想說的是,抗戰從來就沒有萬全之策,也沒有所謂的最佳時機。
日軍步步緊逼,若我們一味退縮,隻會讓他們得寸進尺,最終西北也將難以自保。”
他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上海的位置,語氣堅定地說道:“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國際勢力關注的重點。
我們出兵,不僅是為了打擊日寇逐漸囂張的氣焰,更是給全國人民樹立抗日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
而且,我們還是有著自己的優勢。隻要指揮得當,協調充分,我們就有能力打和甚至打贏這場局部戰爭,為我們爭取足夠的發展時間。”
常恒轉頭看向眾人,目光掃過每一個人的臉:
“當然,我也理解大家的顧慮。所以,我提議,我們可以采取‘精兵支援’的策略,不調動主力,隻抽調六個師和兩個航空團組成援滬集團軍,由隴海線東進,作為戰略預備隊,根據戰場形勢再決定是否投入實戰。
這樣既能支援上海威懾日方,又能保留足夠的兵力鞏固後方,降低風險。”
他頓了頓,補充道:“至於南京政府的猜忌,我們可以主動向中央示好,提議成立聯合抗戰協調機製,接受軍事委員會的統一協調,但保留部隊的具體指揮權。
同時,我們可以依仗德國的支持,讓南京政府不敢輕易掣肘。”
常恒的話有理有據,既回應了周學熙和楊格的擔憂,又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會議室裡的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眾人紛紛議論著這個提議的可行性。
周學熙和楊格對視一眼,臉上露出思索的神色。他們知道,常恒的提議已經充分考慮了風險。
而且,常恒的決心已定,多數人也支持出兵,他們的反對雖然有道理,但在民族大義麵前,也隻能做出讓步。
“小司令的提議,確實考慮周全。”周學熙站起身,說道,“我同意出兵,但我懇請司令務必謹慎行事,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部隊的安全和後勤補給的暢通。”
楊格也點了點頭:“我也同意。但我希望司令能重視經濟問題,儘量減少戰爭對西北經濟的影響,確保民生穩定。”
常恒心中一喜,點了點頭:“多謝兩位先生的理解和支持。你們放心,我一定會謹慎行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絕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他轉頭看向常敬之,常敬之微微頷首,露出了讚許的笑容。常恒知道,這場會議的決策已經達成,西北軍出兵援滬的大局已定。
喜歡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請大家收藏:()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