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的春天來得特彆早,櫻花沿著寬闊的道路盛開,卻絲毫不能緩解顏旭心頭的寒意。他站在園區管委會大樓前,手裡緊握著技術方案書,封麵上“旭日科技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幾個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顏總,請在這裡登記。”門衛遞過來訪單,手指在登記簿上劃過,“拜訪事由寫‘技術交流’就好。”
會議室裡,園區總工程師劉明推了推金絲眼鏡,將一份裝幀精美的《智能製造示範園區技術標準指南》推到顏旭麵前。
“你們的方案我們認真研究過了,”劉工翻開標準指南,手指點在通信協議章節,“但是很遺憾,園區要求所有設備必須兼容ProfinetPlus標準。這是專家委員會評審通過的。”
顏旭翻開指南,看到“推薦技術標準清單”裡,通天集團的ProfinetPlus赫然列在工業通信協議首位。他深吸一口氣,打開隨身攜帶的測試報告:
“劉工,我們的‘昆侖’協議在傳輸延遲、抗乾擾性和能耗指標上都優於ProfinetPlus。特彆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穩定性......”
劉明抬手打斷:“我理解你們的技術優勢。但園區建設要考慮整體兼容性。通天已經為園區提供了從底層傳感到上層管理的全套解決方案,如果單獨為你們開特例,整個係統的運維成本會大幅增加。”
這時,會議室門被推開,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顏總,好久不見。”蘇明遠微笑著走進來,身後跟著兩名助理。他今天穿著剪裁得體的深色西裝,與顏旭皺巴巴的工裝形成鮮明對比。
“蘇總今天來視察園區項目?”劉明立即起身相迎,語氣明顯熱絡許多。
“正好路過,聽說顏總在這裡。”蘇明遠的目光落在顏旭手中的方案書上,“怎麼,旭日科技也想參與示範園區建設?需要我幫忙引薦嗎?”
顏旭平靜地合上方案書:“不勞蘇總費心。”
返程的高鐵上,團隊成員都沉默著。
李思遠突然開口:“顏總,我查過了,那個ProfinetPlus標準,其實就是通天把德國Profibus協議做了個簡單封裝,加了自己的加密算法。我們的‘昆侖’協議在技術上完全可以替代......”
“問題不在技術上。”周明儒教授緩緩道,他今天特意陪同前來,“標準之爭,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競爭。”
老教授從公文包裡取出一份泛黃的文件:“二十年前,我參與過國內第一個工業總線標準的製定。當時我們提出的方案在測試中表現最好,但最後中標的卻是一家外資企業的標準。知道為什麼嗎?”
眾人搖頭。“那家企業提前半年就開始遊說各相關部委,讚助了所有重要的行業會議,還把標準文檔翻譯成中文免費發放。”周教授歎息,“等我們拿著測試報告去答辯時,發現評審專家人手一本他們的標準白皮書。”
顏旭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廠房,突然問:“製定這個推薦標準的專家委員會,都有哪些人?”
“我查過了。”李芸打開筆記本電腦,“委員會**是清華自動化係的陳教授,他去年剛和通天集團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另外幾位專家,要麼在通天的技術顧問委員會掛職,要麼所在院校接受過通天的捐贈。”
張猛一拳砸在座椅扶手上:“這不就是利益輸送嗎?”
“話不能這麼說。”周教授搖頭,“這叫生態建設。通天每年投入數億資金與高校共建實驗室、設立獎學金、讚助科研項目。這些投入,現在開始產生回報了。”
回到北京時已是深夜,辦公室卻燈火通明。王磊帶著技術團隊還在測試新的通信模塊。看到顏旭等人回來,他興奮地迎上來:
“顏總,我們改進了‘昆侖’協議的兼容性,現在可以同時支持......”
“暫停吧。”顏旭輕聲說,“示範園區的項目,我們沒機會了。”
會議室裡陷入死一般的寂靜。所有人都記得,為了這個項目,他們連續加班三個月,攻克了十幾個技術難題。
“為什麼?”王磊不敢相信,“我們的方案明明更好!”
顏旭把那份標準指南放在桌上,翻到推薦標準那一頁。王磊盯著ProfinetPlus那幾個字,臉色漸漸變得蒼白。
“就因為這個?”他的聲音在發抖,“就因為這個標準,他們連測試的機會都不給我們?”
李思遠突然站起來:“我們可以修改協議,兼容ProfinetPlus......”
“然後呢?”顏旭抬頭看著他,“用通天的標準,走通天的接口,數據最終流入通天的雲平台。那我們和通天的代工廠有什麼區彆?”
年輕工程師頹然坐下。顏旭走到白板前,畫出一個金字塔:“在商業世界裡,技術是基礎,但標準才是製高點。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通天現在做的,就是用標準築起一道高牆。”
他在金字塔頂端重重畫了一個圈:“而我們,連進入賽場的機會都沒有。”
周教授緩緩開口:“我記得,當年華為為了打破通信標準的壟斷,花了十幾年時間,投入上百億研發費用,才在國際標準組織獲得一席之地。”
“我們等不了十幾年。”李芸憂心忡忡,“如果拿不到示範園區的項目,下一輪融資會很困難。投資人都在觀望這個標杆項目。”
窗外,一輛滿載貨物的卡車駛過,震得窗戶嗡嗡作響。顏旭望著老廠房斑駁的牆壁,第一次感到如此無力。
他曾以為,隻要做出最好的產品,就能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現在他才明白,在既得利益集團構築的標準高牆麵前,個體的技術創新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顏總,”李思遠突然說,“我有個同學在工信部下屬的標準研究所工作,要不要......”
顏旭擺手打斷:“這不是找關係就能解決的問題。”
他拿起那本製作精美的標準指南,輕輕摩挲著封麵。這一刻,他不僅看到了眼前的困境,更看到了一個殘酷的未來——如果不能在標準層麵取得突破,旭日科技永遠隻能在外圍打轉,永遠無法觸及產業的核心。
夜色漸深,團隊成員陸續離開。顏旭獨自坐在辦公室裡,麵前攤開著示範園區的規劃圖。那些標注著“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的區塊,仿佛都在對他緊閉大門。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導師趙振業的號碼:“趙老,我想明白了。我們要參與的,是一場更殘酷的戰爭。”
沈陽重型機械廠的鑄造車間裡,熱浪裹挾著金屬粉塵撲麵而來。顏旭跟著滿頭白發的總工程師馬國棟穿過轟鳴的生產線,腳下的鋼板隨著萬噸水壓機的節奏微微震顫。
“看見那台龍門銑了嗎?”馬工指著不遠處正在加工水輪機轉輪的龐然大物,“德國的,十年前買的。就因為它用的西門子通信協議,每次維修都要等德國工程師飛過來,換個模塊就要停工半個月。”
顏旭從公文包裡取出測試報告:“我們的‘昆侖’協議可以兼容現有設備,同時提供本地化的實時診斷......”
馬工擺擺手,示意他關掉檢測儀的蜂鳴聲:“小夥子,你跟我說實話,你們這個標準,有多少企業在用?”
車間辦公室的牆上,掛著馬工與曆任國家領導人的合影。這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老專家給顏旭倒了杯濃茶:“二十年前,我們就想搞自己的工業總線標準。那時候我在機械部標準所,帶著十幾個小夥子沒日沒夜地乾,測試數據比國外的還好。結果呢?”他苦笑著指向窗外,“現在滿車間還是普羅菲總線。”
三天後,清華大學自動化係實驗室。年輕的副教授秦風正在演示他的團隊研發的時間敏感網絡技術。“顏總你看,我們的TSN調度算法,可以把延遲控製在微秒級。如果用在你們的‘昆侖’協議上......”
實驗室的門被推開,係主任陳教授站在門口,臉色凝重:“秦風,我收到通知,下個月的863計劃項目評審,你的TSN課題可能需要重新評估。”
秦風愣住了:“陳老師,這個課題我們已經做了三年......”
“我知道。”陳教授瞥了眼顏旭,“但是有人反映,你們在技術路線上與重點扶持的標準存在衝突。”他轉向顏旭,“顏總,我理解你們創業的難處,但也要考慮大局。通天集團與我們的聯合實驗室,每年為係裡帶來上千萬的科研經費。”
回程的車上,秦風送顏旭到校門口。晚風吹動他實驗室白大褂的下擺:“顏總,對不起,我可能......”
“我理解。”顏旭握緊他的手,“記住,最好的技術不一定能成為標準,但最好的標準一定要包含最好的技術。”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顏旭的行程表密密麻麻:
周一,上海。在張江高新區的孵化器裡,六家專注工業物聯網的中小企業負責人擠在會議室裡。做傳感器的王總開門見山:“顏總,我們小公司經不起折騰。要是跟你們做標準,通天斷了我們的芯片供應怎麼辦?”
顏旭打開筆記本電腦:“這是我們在水電站項目的測試數據。如果采用開放標準,你們的傳感器可以直接與控製係統對話,省去中間的數據轉換模塊......”他在白板上畫出係統架構,“每個節點都能省下15%的成本。”
周二,深圳。華強北的電子市場人聲鼎沸。在一家專做通信模塊的家族企業裡,第二代接班人小林總帶著顏旭參觀生產線:“我父親做了三十年代工,最遺憾的就是沒有自己的技術。但顏總,參與標準製定要投入多少?我們這種小廠......”
財務總監李芸立即接話:“我們可以采用分級投入機製。根據企業規模分攤研發費用,同時按貢獻度分配未來的專利收益......”
周三,武漢。在光穀的一家科研院所,退休返聘的劉高工拉著顏旭看他們研發的工業安全加密算法:“小顏啊,我們這套算法在軍品上用了十年,從來沒出過問題。就是推廣太難,那些大廠都要我們交出源代碼才肯用。”
顏旭仔細翻閱技術文檔:“劉工,我們可以把您的算法作為可選加密模塊納入標準。既保證安全性,又不需要交出源碼......”
最艱難的一場談判發生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咖啡館裡,國內大型裝備製造企業的技術總監直接攤牌:“顏總,通天給我們開出了條件——如果全麵采用他們的標準,前三年設備免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