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晚意那些裹著蜜糖的針刺,並未隨著離開寰宇大廈而消散。它們細微卻頑固地紮在江浸月的心頭,隱隱作痛。那種被居高臨下審視、被劃歸為“另一個世界”的隔閡感,讓她在回到工作室後,依舊感到一陣揮之不去的沉悶。
團隊依舊忙碌,新設備的效能讓大家沉浸在工作帶來的充實感中,暫時無人察覺她情緒的細微波動。她強迫自己投入工作,審閱設計稿,批複流程,但效率卻有些低下。蘇晚意那句“希望能堅持下去”和殷夜沉冷眼旁觀的模樣,總在不經意間竄入腦海。
傍晚,沈硯察覺到她的異常,試探性地提議:“月姐,看你挺累的,晚上要不要去看場電影放鬆一下?最近有部藝術片口碑很好,叫《塵光》,導演顧辰風聽說是個天才,拿獎拿到手軟。”
江浸月本想拒絕,但想到回去也是對著空蕩蕩的公寓和那些煩心的思緒,便點了點頭。“好。”
電影院離工作室不遠,是一家專放文藝片的小影院。場內人不多,燈光暗下,銀幕亮起。
《塵光》的敘事風格沉靜而克製,鏡頭語言卻極具力量,每一個畫麵都仿佛經過精心雕琢,充滿了難以言喻的詩意和情感張力。故事講述了一個邊緣小人物在困境中堅守內心微光,最終以某種近乎悲劇的方式照亮他人的故事。沒有煽情的音樂,沒有刻意的煽動,卻能讓人的心被緊緊揪住,沉浸其中。
江浸月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作為一名創作者,她敏銳地感受到了這部作品背後那驚人的才華——對人性細膩的洞察、對畫麵極致的掌控、對節奏精準的把握。這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近乎天賦的感知和表達力。
影片播放到中段,一段長達五分鐘、幾乎沒有對白,僅靠鏡頭運動和光影變化來表現主角內心巨大悲慟與覺醒的獨角戲,讓她幾乎屏住了呼吸。那種純粹用視覺語言抵達情感核心的力量,讓她感到震撼。
片尾字幕緩緩升起,燈光亮起,影院裡卻依舊一片寂靜,似乎觀眾們都還沉浸在影片帶來的情緒餘韻中。
江浸月坐在座位上,久久沒有動彈。心底因蘇晚意而起的那些憋悶和煩躁,竟奇異地被這部影片洗滌、撫平了不少。她感受到的是一種源於純粹創作本身的共鳴和力量。
字幕上,導演的名字反複出現——顧辰風。
她記住了這個名字。
走出影院,晚風拂麵,帶著初秋的涼意。沈硯在一旁感慨:“這顧辰風真是名不虛傳,聽說他年紀不大,也就三十出頭,但已經是國際公認的頂尖作者導演了。獨立製片,從不依附大公司,作品雖然不多,但部部都是精品,拿遍了三大電影節的獎項。”
江浸月默默聽著,腦海裡回想著影片中的畫麵。那種對作品的極致打磨、對自我表達的堅持,讓她心生敬佩,也隱隱生出一絲向往。
“他好像很少在媒體上露麵,挺神秘的,隻知道他是國外頂尖電影學院畢業的,背景好像也挺好的,但具體不太清楚。”沈硯繼續說著打聽來的零星信息。
回到工作室,江浸月鬼使神差地打開電腦,搜索了“顧辰風”的名字。
搜索結果跳出他的簡介和作品列表,獎項欄長得驚人。照片很少,僅有的幾張也是抓拍或在領獎台上的側影。照片上的男人看起來清俊溫和,戴著副細邊眼鏡,氣質儒雅,與他在影片中展現出的那種深刻甚至略帶尖銳的洞察力似乎有些不同。但那雙透過鏡片看向鏡頭的眼睛,卻異常明亮和專注,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
她瀏覽了幾篇關於他電影的深度影評,評論家們不吝用“天才”、“獨一無二的視覺詩人”、“未來大師”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他。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評論都提到,他的作品保持著極高的獨立性和作者性,從未向商業訴求妥協。
這與她目前的處境,形成了微妙而又鮮明的對比。
她關掉網頁,靠在椅背上,心裡有些複雜。顧辰風的成功,像是一麵鏡子,映照出另一種創作者的可能——純粹、獨立、備受尊敬。而這,似乎與她選擇簽署那份“賣身契”、置身於殷夜沉冰冷掌控下的道路,背道而馳。
但很快,她又搖了搖頭,甩開了這絲不切實際的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麵對的現實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顧辰風的道路無法複製,而她,必須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找到堅持下去的意義和方式。
隻是,那個才華橫溢、堅持自我的導演形象,連同他那部充滿力量的《塵光》,確實在她心中留下了一抹清晰的印記,像夜空中一顆遙遠的、明亮的星,提醒著她創作最初的模樣和可能達到的高度。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周嶼發來的郵件,關於明天項目進度核查的具體時間和要求。
現實的壓力再次悄然合攏。
但她深吸一口氣,感覺心境似乎比之前平和了一些。她回複了郵件,然後重新打開了《星耀》的設計文件。
蘇晚意的輕視,殷夜沉的冰冷,或許是無法改變的客觀存在。但至少,在創作的領域裡,她還可以努力守住自己的標準,像那個銀幕後的天才一樣,儘力去觸碰一絲純粹的光芒。
哪怕,是戴著鐐銬起舞。
喜歡沉溺月光瘋批霸總的蝕骨獨占請大家收藏:()沉溺月光瘋批霸總的蝕骨獨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