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將政務交給宋青書與王勝時,特意在案頭留下兩枚聖火令。一枚刻著“農桑為急”,一枚刻著“刑獄持平”,赤藍真氣在令身流轉,如同一雙雙審視的眼睛。他換上藏藍色棉麻長袍,腰間隻掛著枚刻有“明”字的玉牌,帶著小六踏上了前往漢中的路——這次出行沒有鐵騎開道,唯有三匹馱著農具種子的老馬。
出長安南門時,守兵見他腰間玉牌,正要行禮,卻被他抬手止住:“今日我隻是個遊學的書生。”城郊麥田裡,幾個老農正蹲在田埂上發愁,見他過來便歎氣:“張公定下的新稻種好是好,可這黃土坡保不住水啊……”張無忌蹲下抓起一把土,九陽真氣微微透出,竟將土塊捏成泥哨:“老丈可知‘區田法’?挖深溝、堆壟台,保墒又透氣。”他隨手在田埂上畫出壟溝示意圖,指尖真氣竟讓泥土泛起濕潤光澤。
行至子午穀,見幾個少年追著野兔跑過,衣擺上都係著“明”字巾。小六眼尖,發現他們腰間彆著的不是木劍,而是《農桑輯要》竹簡:“恩公你看!”張無忌輕笑,從行囊中取出幾包新麥種分給他們:“好好讀書,日後幫我改良麥種。”少年們轟然應諾,聲音驚起樹上的斑鳩,撲棱棱飛向掛滿“明”字旗的村落。
貳·墟市中的江湖
漢中墟市正逢集日,張無忌的老馬被糖畫攤吸引,停在一位盲眼老匠人前。老人聽見馬蹄聲,摸索著遞上一個“明”字糖畫:“客官可是從長安來?我家小兒在張公軍中,說如今每月都能寄錢回家。”張無忌接過糖畫,見糖絲裡嵌著細小的麥穗——顯然是百姓心中的“明”字模樣。他摸出碎銀放在老人掌心,卻觸到厚厚的繭子:“老丈年輕時……”“年輕時給蒙古貴族牧馬,被抽瞎了眼。”老人摸索著又遞來一個糖畫,“如今好了,我家草場歸了漢人自己管。”
街角忽然傳來爭執聲,原是波斯商人想強買百姓的羊羔。張無忌踱步過去,用波斯語正色道:“在漢地,需遵漢法。”商人認出他眼底的赤藍異光,慌忙賠罪。周圍百姓這才認出“微服私訪”的張公,卻見他擼起袖子幫牧民捆羊,棉袍下擺沾滿草屑,倒像是鄰家兄長。
暮色四合時,張無忌借宿在山民家。女主人端來臘肉蒸飯,歉意道:“張公若早來半月,便能嘗到新麥饃了。”他咬下一口,忽覺喉頭哽咽——這味道,竟與朱九真家廚做的相差無幾,卻多了份踏實的煙火氣。男主人蹲在灶前抽水煙,說起去年被元軍抓去修城牆,是明教暗樁救了他:“張公的人,比親族還靠得住。”
深夜,他坐在曬穀場上望月,見小六抱著木劍在槐樹下比劃。月光掠過少年腰間的玉佩,那是常遇春留下的遺物。張無忌忽然想起藏劍崖的“無劍”碑,此刻望著田間閃爍的螢火蟲,終於懂得:真正的劍意,不在劍氣縱橫,而在能讓每個農家窗口都透出溫暖的燈火,能讓孩童在月下安心練劍,不必再躲躲藏藏。
天未亮,山民們已聚在村口。有人捧來新摘的核桃,有人提著剛編的竹筐,非要送給“張公”。張無忌收下一把野菊插在馬鞍上,轉頭對小六說:“把咱們帶的稻種分給各家,再告訴他們——”他望向遠處初醒的群山,赤藍真氣在掌心凝成一顆露珠,輕輕點在麥苗上,“秋收後,我來教大家用真氣改良土壤。”
回程路過子午穀時,見一群孩童在演練“五行散手”,領頭的少年正是昨日送他野棗的虎娃。虎娃看見他,立刻奔來行禮,卻不小心踩掉了他的布鞋。張無忌笑著光腳踩在泥土上,感受著晨露的清涼,忽然對小六說:“你看,這土地多軟和。等天下太平了,咱們就該這麼光著腳走,再也不怕被人當畜生了。
喜歡倚天霸業記請大家收藏:()倚天霸業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