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充氣持續進行。壓力逐漸提升到0.3、0.5個標準大氣壓……
突然,監控屏幕上的數據出現了細微的波動!聲納探測顯示,沉船與海底的接觸麵,出現了毫米級的分離!
“有反應了!船體開始動了!”監測員激動地喊道。
陳教授猛地站起身,湊到屏幕前,眼睛一眨不眨。
充氣繼續。船體與海底的縫隙越來越大,從毫米到厘米……巨大的船骸,在那無數浮囊產生的、均勻而柔和的托舉力作用下,開始極其緩慢地、以一種近乎神聖的姿態,脫離它沉睡了數百年的海床!
大量的泥沙和沉積物從船體下方被攪動起來,使得畫麵變得有些模糊。但透過渾濁的海水,依然可以隱約看到,那龐大的、黑色的船影,正在緩緩上升!
“穩住!保持充氣速度!注意各浮囊壓力平衡!”郭春海緊握對講機,聲音沉穩,但額角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這是最危險的階段,任何一點不平衡,都可能導致船體傾斜、撕裂甚至解體。
“左舷三號浮囊壓力略高,微調!”
“右舷後部浮力不足,補充!”
指令和彙報在無線電頻道中快速而簡潔地傳遞著。
那艘宋船,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被無數雙無形而溫柔的大手,從黑暗的母體中,一點點托舉向光明。它上升的速度很慢,每分鐘隻有幾厘米,但這每一厘米,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弦。
當船體底部完全脫離海床,整體懸浮在海水中時,駕駛室裡爆發出了一陣壓抑已久的、低低的歡呼聲!陳教授已經老淚縱橫,他抓著孫副館長的手,泣不成聲:“起來了……它起來了……祖宗的東西……回來了……”
但這還不是慶祝的時候。
“第三階段,控製上浮,移出複雜海區!”郭春海不敢有絲毫鬆懈。
在浮囊的托舉下,懸浮的船體開始被引導著,緩緩向旁邊相對平坦、水深深度適宜的海域移動。這個過程同樣驚心動魄,需要避開海底的暗礁和強流區。
又是一個多小時的緩慢移動,當那龐大的船影終於安全懸浮在預定海域的上方時,太陽已經西斜,金色的陽光灑在海麵上,也仿佛為這艘重見天日的古船鍍上了一層輝煌。
“連接主浮吊!”郭春海下達了最後一道指令。
等待已久的大型浮吊船緩緩靠近,巨大的吊臂垂下特製的柔性吊索,在潛水員的輔助下,小心翼翼地與船體上預設的吊點連接。
“浮吊承重確認!浮囊開始同步排氣!”
浮囊中的空氣被緩慢排出,船體的重量逐漸轉移到浮吊的吊索上。當最後一個浮囊排空,整艘宋代古船被浮吊穩穩地吊離水麵時,整個海麵上,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汽笛聲和無法抑製的歡呼聲!
它終於出來了!
那飽經滄桑、布滿孔洞和海洋生物附著、卻依舊能看出其雄偉輪廓的古老船體,在夕陽的餘暉中,帶著一身的水汽和曆史的風霜,靜靜地懸掛在浮吊之下,呈現在所有人麵前!
陳教授望著那艘船,如同望著失散多年的孩子,淚水肆意流淌。孫副館長用力拍著郭春海的肩膀,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張參謀長的臉上,也露出了罕見的、欣慰的笑容。
郭春海看著那艘破水而出的古船,心中百感交集。從靈光一閃的構思,到無數個日夜的籌備,再到這驚心動魄的實踐,他終於做到了。他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守護了一段即將湮滅的曆史。
這不僅僅是打撈的成功,更是一種信念和智慧的勝利。
古船出水,一段被塵封的歲月,即將被重新開啟。而“蛟龍號”和它的船長郭春海的名字,注定將與這艘宋船一起,被載入中國水下考古的史冊。
喜歡重生83:帶兄弟趕山請大家收藏:()重生83:帶兄弟趕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