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文博樓內的中央報告廳。
此時,正舉行著一場名為“華夏古代青銅技術與藝術源流”的學術研討會。
能容納近三百人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以及海外知名學府的專家學者們濟濟一堂
“下麵進入本次研討會的第二個報告環節。”
主持人是位年輕的女教師,聲音清脆悅耳,通過高質量的音響係統傳遍會場的每個角落。
她微笑著轉身,向側台優雅地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故宮博物院青銅器修複與保護中心主任、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振華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青銅器作偽手法新探》的專題報告!”
掌聲瞬間滿過全場。
陳陽坐在倒數第三排的座位上,突然被掌聲驚醒。
他揉了揉太陽穴,低聲自語:“居然睡著了…”
昨晚轉移妻血咒又與黑白無常那場惡戰消耗太大,雖然用了「回天續命符」,但身體仍像被掏空似的。
“……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作偽者的手法也日益高明。然而,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我們可以準確測定青銅器的元素組成……”
馬振華主任的聲音像催眠曲,陳陽的頭又開始一點一點地往下墜,白發在空調風中輕輕晃動。他今天特意穿了宋思槿去年送的那套深灰色西裝,卻襯得臉色愈發蒼白。
“陳教授?”
一個輕柔的女聲在耳邊響起,同時有人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
陳陽猛地抬頭,看見助教林雨柔正俯身關切地望著自己,詢問道:“您還好嗎?需要幫您倒杯水嗎?”
陳陽擺了擺手,回了一句:“沒事,隻是有點累。”
林雨柔低聲提醒:“王主任讓我來通知您,下個報告就是您了。”她說著,指了指台上,“馬主任已經在做總結陳詞了。”
陳陽點點頭,從公文包裡取出牛皮紙信封。
裡麵是他手寫的發言提綱,字跡工整得如同印刷品。
他聽見馬主任正在說:“……所以這件號稱西周晚期的‘子仲薑盤’,實際上是民國時期的拚接品。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掌聲如潮水漫過會場。
陳陽趁機喝了口保溫杯裡的薑茶,溫熱液體滑過喉嚨,讓他精神一振。
“感謝馬振華研究員帶來的精彩報告和富有啟發性的研究成果。”
主持人的聲音適時響起,控製著會議的節奏。
“下麵,讓我們有請本次研討會的主辦方代表、燕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陳陽教授!他為我們帶來的報告題目是《從顯微結構看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演變》,大家歡迎!”
在又一次響起的掌聲中,陳陽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裝的下擺和領帶,緩步走向講台。
與剛才昏昏欲睡的樣子判若兩人,此刻的陳陽眼神清明,步伐穩健,舉手投足間透著學者的從容。
“感謝馬主任的精彩報告,讓我受益匪淺。”
陳陽走到講台中央,向剛下台的馬振華點頭致意說道。
馬振華也微笑著回以頷首,兩人目光交彙,頗有幾分英雄相惜的意味。
陳陽麵向觀眾:“在開始前,我想先展示一件小器物。”
說著,他動作輕柔地從西裝內袋取出一個絨布小包,一邊打開一邊解釋:“這是我在河南安陽殷墟采集的青銅器殘片。”
碎片被放入投影儀下的顯微攝像頭。
大屏幕上立刻顯示出放大200倍後的圖像。
陳陽用激光筆指著屏幕解說,聲音不徐不疾:“請注意這些等軸晶和柱狀晶的分布方式,以及鉛顆粒的形態。這是商代晚期範鑄法青銅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顯微組織特征……”
報告在專業而順暢的氛圍中進行著。
陳陽圖文並茂,將複雜的顯微結構與宏大的曆史工藝演變脈絡巧妙地結合起來,深入淺出。
然而,學術研討的魅力就在於思想的碰撞。
當報告進行到約三分之一時,台下前排一位頭發銀白的老教授舉起了手。
主持人示意後,老教授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話筒,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陳教授,您的分析非常精彩。但是,我們如何能夠確定,您所展示的這塊作為標尺的‘殷墟殘片’,本身就不是後世,甚至是近現代的高仿品呢?畢竟,作偽者也可能利用古代礦料,甚至回收的古銅進行熔鑄。”
“好問題。”
陳陽熟練地切換了ppt幻燈片。
“請大家看這張對比圖。左邊是我在殷墟官方發掘的貴族墓葬區采集的殘片顯微圖,右邊則是我們實驗室利用宋代《宣和博古圖》記載的‘古法’,嘗試用回收古銅重新熔鑄後製作的樣品顯微圖。”
陳陽用激光筆分彆圈出幾個關鍵區域,詳細解釋道:“大家可以看到,真品由於是原生礦料初次冶煉鑄造,其硫化物夾雜的形態、微量元素與主量元素的共生關係,特彆是錫的偏析模式,具有其特定而難以複製的自然規律。而即使是使用古銅回爐重煉的仿製品,因為經曆了二次甚至多次熔鑄過程,其晶粒會因過熱而粗化,氧化夾雜物也會顯著增多,鉛顆粒的球化現象更為明顯……這些細微的差異,在高倍顯微鏡下無所遁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陽縝密的邏輯和紮實的證據,贏得了台下許多與會者由衷的點頭認可。
時間在深入的闡述中悄然流逝。
報告在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主持人輕聲提醒:“陳教授,我們的報告時間還剩最後五分鐘。”
“那麼我簡要總結一下。”
陳陽稍稍加快語速。
“商周時期青銅器顯微結構的演變軌跡,從商早中期的不甚均勻、多缺陷,到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趨於成熟、穩定,再到西周中晚期以後因禮製變化和效率追求而出現的簡化、粗化趨勢,實際上清晰地反映了鑄造作坊的規模化、專業化進程,揭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礦產資源控製力的變遷,乃至背後王權與貴族勢力此消彼長的複雜曆史圖景……”
陳陽的總結簡明扼要,將微觀的技術分析與宏觀的曆史視野緊密結合,引得台下學者紛紛記錄。
“感謝陳陽教授的精彩報告!”
主持人再次走上講台。
“按照會議流程,現在進入提問環節,我們可以提一個問題。”
話音剛落,會場側前方,一位一直安靜就坐的女生幾乎在同一時間舉起了手。
在滿場多是中年以上、衣著樸素的學者群體中,她的存在顯得格外醒目。
她約莫二十三四歲的年紀,五官精致得像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眉眼之間頗有江南女子的溫婉秀美,又透著一股不容小覷的聰慧與銳利。她烏黑長發柔順地披在肩後,襯得她肌膚勝雪,穿著一身米白色的香奈兒經典粗花呢套裝,剪裁得體,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她窈窕的身姿。
“好,請這位女士提問。”
主持人將目光投向她。
女生站起來,聲音清脆地說道:“感謝主持人。您的報告非常引人入勝,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的問題是,對於缺乏顯微設備的普通收藏者,如何鑒彆高仿青銅器?尤其是那些使用古法鑄造、刻意做舊的新品?”
陳陽打量了一下這位提問的女生,見她不僅容貌出眾,氣質非凡,左手腕上佩戴的那塊低調卻價值不菲的百達翡麗星空腕表,更暗示了她非同一般的家世。而她提出的問題,角度刁鑽,直指核心,顯示出她絕非僅靠家世的草包,而是受過嚴格學術訓練、並且對市場有相當了解的內行。
“好問題。”陳陽微笑著回應,“我推薦‘三看一聞’法。”
他拿起礦泉水,倒了一點在掌心,示範道:“一看水珠。真品表麵經過千年腐蝕,會有類似荷葉的疏水效應,而贗品做舊用的是化學腐蝕,水會均勻鋪開。”
接著,他做了個敲擊的手勢,補充說:“二聽聲音。當然,這需要經驗。真品因為年代久遠,內部結構在長期自然腐蝕和應力釋放下,會產生微小的裂隙和晶界鬆動,敲擊聲通常比較沉悶,有點像敲打在潮濕的木頭上。而新鑄的器物,哪怕模仿得再像,其內部結構致密,敲擊聲往往比較清脆、悠長,帶有‘金聲’。”
“三看鏽色。”
他指向投影幕布,繼續講解:“自然形成的銅鏽有層次感,像千層糕。人工做鏽要麼太均勻,要麼太雜亂。”
“最後是聞。”
陳陽故意露出狡黠的表情。
“真的古青銅,湊近聞有種特殊的‘土腥味’,是埋藏環境中微生物代謝產物的殘留。而化學做舊的,要麼沒味,要麼是酸味。”
台下響起一片善意的笑聲和掌聲。
趙倚天卻沒有笑,而是認真追問:“如果是傳世品,沒有埋藏痕跡呢?”
“那就看包漿。”陳陽不假思索。
“人手摩挲幾百年的包漿,會在器物表麵形成特殊的微磨損圖案,就像……”他頓了頓,“就像老家具的扶手,那種光澤是時間打磨出來的,很難模仿。”
趙倚天眼睛一亮,還想再問,主持人已經掌控了節奏,宣布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接下來是二十分鐘的茶歇時間。
陳陽剛走下台,就被幾位同行圍住請教問題。
他耐心解答著,不時揉一下太陽穴,傷勢還在隱隱作痛。
“陳教授。”一個清脆的聲音從身後傳來,“能耽誤您一分鐘嗎?”
是剛才那位提問的女生。
近距離看,她眼神中透著不符年齡的成熟與自信。
“你說。”陳陽轉身。
“陳教授,您剛才關於包漿的見解,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太精彩了。”
趙倚天的話語帶著恰到好處的恭維,卻並不顯得虛偽。
她接著優雅地遞上一張設計簡潔卻質感極佳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