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點頭致意,快步離開。他能感覺到背後那道銳利的目光一直追隨著自己,如芒在背。
教室裡已經坐滿了學員。
陳陽找了個靠後的位置坐下,剛取出筆記本,王薇就踩著高跟鞋走了進來。
王薇走上講台,將教案重重放在桌上:“今天我們討論‘新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的融合’。”
她的目光掃過全場,最終落在角落裡的陳陽身上,突然提問:“那位……陳同學,你如何看待‘道法自然’與‘依法行政’的關係?”
這個提問明顯帶著刁難意味。
教室裡響起細微的議論聲。
陳陽深吸一口氣,站起身回答道:“老子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現代治理的核心,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基礎上……”
他的聲音不疾不徐,白發在教室裡下顯得格外醒目。
“具體而言,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規律,而依法行政則是規律的製度化體現。二者在本質上都追求‘無為而治’的理想狀態。通過完善的製度設計,減少人為乾預,讓社會如自然般和諧運轉。”
王薇眯起眼睛追問:“空談理論誰都會。舉個實例。”
“比如垃圾分類。”陳陽從容應對,“滬市的模式強調嚴格執法,是‘依法行政’的體現。而東瀛的模式更注重居民自覺,接近於‘道法自然’。但二者都取得了成功,說明……”
“說明什麼?”
“說明好的治理,應當像水一樣。”陳陽目光平靜,“既有製度的剛性,又有適應的柔性。就像《道德經》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教室裡一片寂靜。
王薇盯著他看了幾秒,突然翻開花名冊:“陳陽……燕大曆史教授?怪不得。”
她合上冊子,繼續追問:“但學術觀點需要經得起實踐檢驗。你研究過基層治理中的具體案例嗎?”
陳陽不卑不亢:“我有幸參與過三個縣域的治理模式調研。在浙省安吉,當地政府將生態保護寫入村規民約,通過村民自治實現環境治理,這正是‘道法自然’與‘依法行政’的結合。製度框架下,尊重民眾的自主性。”
王薇的紅唇微微抿起,眼底閃過一絲詫異。她沒料到這個看似文弱的學者竟有如此紮實的實踐經驗。
“有意思。”她踱步到講台邊緣,“那你怎麼看待‘無為而治’與政府積極作為之間的矛盾?”
這是個陷阱題。傳統解讀中,“無為”常被誤解為不作為。
陳陽沉思片刻,緩緩道:“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就像種莊稼,農夫不會拔苗助長,但需要耕地、播種、施肥。政府也是如此,該管的堅決管好,該放的徹底放開。”
他舉例道:“鵬城的商事登記製度改革,把前置審批改為事後監管,企業開辦時間從7天縮短到3小時。這看似‘無為’,實則通過製度創新釋放了巨大活力。”
王薇的手指輕輕敲擊講台,節奏顯示出她的專注。
她突然話鋒一轉:“這些道理,李家的人聽得懂嗎?”
教室裡頓時響起倒吸冷氣的聲音。
這是個尖銳的政治隱喻。
陳陽麵不改色:“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過了會焦,翻動太多會碎。任何有智慧的執政者,都明白這個道理。”
巧妙地將問題引回治理哲學,既回避了站隊嫌疑,又展示了胸襟。
王薇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終於放過他:“請坐。”
接下來的課堂上,王薇的視線不時掃過陳陽的方向。
當討論到“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時,她甚至主動點名:“陳教授,你研究曆史,如何看待傳統價值觀的現代適用性?”
陳陽無奈隻好又站起身,聲音沉穩:“就像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商周時期代表威權,今天卻成為中華文明的審美符號。價值觀的內涵會隨時代演變,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永不過時。”
他舉例道:“‘天下為公’可以轉化為共享發展理念,‘和而不同’對應多元社會共治。關鍵在於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王薇微微頷首,破天荒地做了記錄。
臨近下課,她布置作業:“每人撰寫一篇‘傳統治理智慧對現代政策的啟示’,下周交。”
目光掃過陳陽,“陳教授,期待你的高見。”
這句“陳教授”的稱呼變化,讓其他學員紛紛側目。
下課鈴響,王薇收拾教案時突然對路過的陳陽說:“你右手食指有墨漬,練書法?”
陳陽一怔:“偶爾臨帖。”
“柳公權還是顏真卿?”王薇一邊整理文件一邊問,語氣隨意卻帶著探究。
“偏愛趙孟頫的圓潤中見骨力。”陳陽如實道。
王薇嘴角微揚:“巧了,我收藏了一幅他的《道德經》拓本。有興趣可以來政策研究室看看。”她抬眼看他,眼神意味深長,
這個邀請讓周圍的學員瞪大眼睛。王薇的私人收藏從不對外人開放,更彆說邀請一個初識的學員。
陳陽禮貌地欠身:“榮幸之至。”
走出綜合樓時,他感覺背後有一道灼熱的視線。
回頭望去,王薇正站在窗邊,午後的陽光為她鍍上一層金邊。
見他回頭,她舉起茶杯,似笑非笑地致意。
陳陽想起那個意外的觸碰,耳根微熱,轉身快步離開。
校門口公告欄上,貼著王薇的簡介:33歲,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
中央最年輕的廳局級乾部之一。
他輕輕搖頭,暗自警惕。
這位王主任的“賞識”,恐怕彆有深意,但無論如何,今天的課堂交鋒,已經讓她記住了自己。
喜歡最強老公,打遍天下無敵手請大家收藏:()最強老公,打遍天下無敵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