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項羽大怒,回頭痛扁了劉邦一頓,但已無力回天。
最終,劉邦聯合韓信、彭越等諸侯,在垓下包圍了項羽。
垓下之戰,項羽十萬楚軍被韓信三十萬大軍團團圍住,遭遇“十麵埋伏”,聽到“四麵楚歌”,軍心崩潰。
項羽率八百騎突圍,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叱吒風雲的西楚集團,一夜之間,破產清算了。
作為集團的核心高管,鐘離眜自然成了“戰犯”,被新朝漢朝)全國通緝。
他從一個威風凜凜的將軍,變成了一個東躲西藏的逃犯。
友誼考驗:投奔韓信——“兄弟,收留我唄?”
走投無路的鐘離眜,想起了自己唯一可能投靠的人——
他的好哥們,如今已是大漢楚王的韓信。
韓信和鐘離眜的友誼,是那個時代罕有的跨陣營真情。
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得誌時,鐘離眜沒有輕視他,兩人結下了交情。
現在,韓信功成名就,封王拜爵;而鐘離眜窮途末路,亡命天涯。
鐘離眜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偷偷跑到了韓信的封地楚國,尋求庇護。
韓信看到老友落難,內心十分矛盾:
1.於私:他想保住兄弟的命。當年的情分還在。
2.於公:鐘離眜是劉邦欽點的要犯,收留他等於公然對抗中央,會引來殺身之禍。
最終,韓信還是選擇了情義。
他偷偷收留了鐘離眜,把他藏了起來。
這件事,很快就被劉邦知道了。
政治絞殺:劉邦的“試探”與韓信的“猶豫”!
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有真正放心過。
聽說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餘黨鐘離眜,劉邦的警惕心立刻拉滿。
他沒有直接發兵因為韓信很能打),而是玩了一手“政治試探”。
他下了一道詔書給韓信,大意是:“聽說項羽的部將鐘離眜躲在你那裡?這個人我很不喜歡,你把他交出來吧。”
這道詔書,看似平常,實則是一道“送命題”:
?交人:等於背叛朋友,不義。
?不交:等於抗旨不遵,不忠。
韓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他陷入了極度的糾結和恐懼之中。
史書沒有記載韓信是否與鐘離眜進行了溝通。
但可以想象,鐘離眜看到了韓信的猶豫和恐懼。
悲壯結局:用生命成全兄弟的“忠義兩全”!
鐘離眜是一個聰明人,更是一個驕傲的人。
他看到了韓信的困境,也看透了自己的命運。
他明白,自己已經成為劉邦用來測試韓信忠誠度的“試金石”。
無論韓信交不交人,劉邦都不會放過自己。
甚至,自己的存在,會給好友韓信帶來滅頂之災。
於是,他做出了最後一個決定。
他找到了韓信,對他說了一番肺腑之言大意):
“漢帝之所以不敢動你,就是因為我在你這裡。他怕我們聯手造反。如果你現在抓了我去向皇帝獻媚,我今天死,你明天也就亡了!”
這番話,既是提醒,也是絕望的控訴。
說完之後,這位一生為項羽儘忠的將軍,為了不拖累朋友,也為了保全自己最後的尊嚴,在韓信麵前拔劍自刎了。
他用自己的死,替韓信做出了選擇,也試圖為韓信消除劉邦的猜忌。
吃瓜總結——
鐘離眜的一生,是一場“忠義”與“時運”的悲劇性碰撞。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1.跟對老板很重要:項羽是個好哥們,但不是個好老板。
2.能力再強,也抵不過大勢:個人努力在曆史進程麵前很渺小。
3.職場友誼有時很脆弱:尤其是在涉及核心利益和政治站隊時。
4.有時候,犧牲是自己唯一的主動權:他用自殺,扞衛了最後的尊嚴。
5.他的死,並未換來韓信的平安:韓信最終也沒逃過“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讓鐘離眜的犧牲,更添一抹悲涼。
鐘離眜,這位西楚的忠臣,韓信的摯友,用他的生命,為那個英雄輩出、又殘酷無比的時代,寫下了一個充滿遺憾的注腳。
他或許不是最耀眼的名將,但他的忠義與悲情,卻值得被銘記。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