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取嶢關:
劉邦想硬攻秦朝最後一道關口嶢關。
張良說:“彆!守將是屠夫兒子,商人重利,可以用錢收買。”
劉邦派人去賄賂,秦將果然想投降。
張良又說:“他們想降,士兵未必聽。不如趁他們鬆懈,突然襲擊!”
結果劉邦大勝,順利進入鹹陽。
2.鴻門宴:
劉邦進了鹹陽,沉迷享樂。
張良勸他:“彆忘了,項羽馬上殺過來了!”
劉邦醒悟,還軍霸上。
項羽果然殺到,設下鴻門宴。
張良讓劉邦裝孫子+表忠心,暗中安排樊噲闖帳,最後讓劉邦尿遁跑路,自己留下來擦屁股送禮)。
一套操作行雲流水,堪稱危機公關的教科書。
3.下邑之謀核心戰略):
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
逃到下邑,劉邦哭唧唧:“完了完了,我不想活了!”
張良淡定地畫出戰略藍圖下邑之謀):
“老板,彆慌。咱們要聯合三個人:
?九江王英布項羽手下,但和項羽有矛盾),可以策反!
?齊王韓信咱們的人,但需要獨立授權),讓他獨當一麵!
?彭越遊擊隊長),給他編製,讓他搗亂!
用這三個人,就能乾掉項羽!”
這就是著名的“捐關以東以棄三人”戰略,堪稱楚漢戰爭的總路線圖。
劉邦徹底拜服。
4.阻止分封:
韓信拿下齊國後,寫信要當“假齊王”代理齊王)。
劉邦大怒:“我在這被圍,等你救,你卻想自立為王!”
張良踩劉邦腳暗示),悄聲說:“老板,現在能阻止韓信自立嗎?不如順水推舟,封他真齊王,讓他好好打工!”
劉邦秒懂,大罵:“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
立刻封韓信為齊王。
穩住了這位關鍵股東。
5.決勝垓下:
劉邦和韓信、彭越約好合圍項羽,結果兩人放鴿子,劉邦又被項羽揍了。
張良分析:“韓信、彭越沒得到明確封地,所以不來。老板隻要把從睢陽到穀熟的地盤給彭越,從陳縣以東到海的地盤給韓信,他們立馬就到!”
劉邦照做,韓信、彭越果然率大軍前來,最終在垓下圍殲項羽。
每一個關鍵節點,張良都用最精準的判斷,最巧妙的策略,把劉邦這艘破船一次次從傾覆邊緣拉回,並最終駛向帝位。
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
讓群臣自評功勞。
群臣爭得麵紅耳赤。
劉邦卻力排眾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認定張良功勞第一。
要封他齊地三萬戶最大最富的封地)。
張良卻堅決推辭:“臣當初在下邳起兵,在留縣遇到陛下,這是天意。陛下用我的計策,僥幸偶爾料中。把我封在留縣就心滿意足了。”
於是隻接受了留侯的爵位,食邑很小。
他深知“飛鳥儘,良弓藏”的道理。
從此,他逐漸退居二線。
劉邦要廢太子劉盈呂後兒子),立戚夫人兒子劉如意。
呂後急了,求張良幫忙。
張良本不想摻和,被逼無奈,出了一計:“請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隱士)來輔佐太子,皇上看見就會放心了。”
呂後照做。
劉邦看到太子身邊站著四位自己都請不動的老人,大驚,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
做完這最後一件事,張良對外宣稱:“我家世代為韓相,韓滅後我不惜萬金為國報仇,震動天下。如今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侯,這已經是一個布衣的極限了。我心願已了,願棄人間事,跟赤鬆子修仙去。”
於是,他學習辟穀,導引輕身,幾乎不再過問朝政,得以善終。
張良的一生,是一部“從複仇者到逍遙仙”的完美進化史。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1.選擇大於努力:選對老板劉邦)和賽道謀士),事半功倍。
2.知識改變命運:一本《太公兵法》,點亮了他的技能樹。
3.格局決定結局:不爭一時之功,不貪萬戶之封,故能全身而退。
4.極致的專業精神:隻出戰略,不掌兵權,不沾因果,讓老板絕對放心。
5.活明白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權力,而是實現自我價值後的寧靜。
張良,這位千古謀聖,用他神乎其技的智謀和雲淡風輕的姿態,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
真正的智慧,不僅是贏得天下,更是贏得自己。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