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不應一味和親,而應建立強大的中央權威,積極備戰。
他甚至向文帝毛遂自薦,願意親自處理匈奴事務,展現了強烈的責任感和勇氣。
3.經濟基礎:重農抑商,“論積貯”
在《論積貯疏》中,賈誼強調了農業作為國家根本的重要性。
他指出,如果百姓不從事農業生產而追逐商業利潤,將使國家根基不穩。
必須“毆民而歸之農”引導百姓回歸農業),增加糧食儲備,才能應對災荒和戰爭,使天下安定。
這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王朝長期奉行的基本國策。
賈誼的激進改革主張,觸及了功臣集團和諸侯王的巨大利益,也因過於超前而令信奉“無為而治”的文帝感到壓力。
在周勃、灌嬰等老臣的詆毀下,文帝逐漸疏遠賈誼,最終將他貶為長沙王太傅。
從權力中心被放逐到南方潮濕之地,賈誼深感委屈和失落。
途經湘水時,他寫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賦》,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抒發自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悲憤心情。
幾年後,文帝思念賈誼,曾將他召回長安。
在未央宮宣室,君臣二人暢談至深夜,文帝聽得入神,甚至不自覺地在坐席上向賈誼靠近。
然而,文帝問的儘是鬼神之事,而非蒼生國是。
唐代詩人李商隱為此慨歎:“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明白了,文帝欣賞他的才華,卻無意采納他的政治藍圖。
他再次被任命為梁懷王太傅,政治理想基本破滅。
後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常常哭泣,一年後鬱鬱而終,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的悲劇在於,他過早地看清了未來,他的解決方案超越了時代所能接受的節奏。
他的許多主張,在文帝、景帝時期未被完全采納,但曆史的發展卻一步步印證了他的預見:
?漢景帝時期:晁錯激進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恰恰證明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溫和策略更具智慧。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正是賈誼“眾建諸侯”思想的完美實踐,成功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賈誼,這位漢初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政論家,以其短暫的青春,為整個西漢王朝的政治走向繪製了藍圖。
他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暫,其思想的光輝卻照亮了百年之後的漢室江山。
他的故事,是天才的孤獨,是先知的悲歌,更是理想與現實永恒衝突的縮影。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