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對匈奴采取和親與防禦策略,避免大規模戰爭消耗國力。
這套方略在漢初百廢待興的背景下,無疑是正確的,直接催生了“文景之治”的富庶景象。
竇太後則是這條路線最堅定的扞衛者。
竇太後權力生涯的頂點,是她與親孫子、少年天子漢武帝的一場正麵交鋒。
漢武帝即位初年建元元年,前140年),銳意進取,欲改弦更張。
他任用舅舅田蚡為太尉,好友趙綰為禦史大夫,老師王臧為郎中令,並起用好儒術的竇嬰為丞相。
這批人推行“建元新政”:
?推崇儒術,立明堂,行儒禮。
?責令列侯就國離開長安回封地),打擊權貴。
?甚至奏請“毋奏事東宮”政事不向竇太後彙報)。
這直接挑戰了竇太後奉行一生的黃老政治底線。
建元二年前139年),竇太後勃然出手:
?罷免丞相竇嬰、太尉田蚡。
?將禦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獄,二人最終自殺。
?“建元新政”所有措施被廢。
這場較量,看似是祖母教訓孫子,實則是漢初統治集團內部關於國家發展道路的抉擇。
年輕的漢武帝的激進改革,被老成持重的竇太後強行摁下。
她以雷霆手段維護了“無為而治”的國策,確保了休養生息的路線得以延續,為漢武帝日後反擊匈奴積累了最後的資本。
功績:
1.守護盛世根基:她是“文景之治”的關鍵守護神,其堅守為漢朝的國力強盛奠定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2.穩定政局:在她影響力的覆蓋下,景帝朝平穩度過了“七國之亂”等危機,避免了內部劇烈動蕩。
爭議:
1.壓製思想:她對儒生的打擊,客觀上阻礙了學術思想的百家爭鳴,也延緩了漢武帝時代本可更早到來的轉型。
2.溺愛幼子:她極度寵愛小兒子梁王劉武,一度施加壓力想讓景帝傳位於弟,引發了不小的政治風波,暴露了其作為母親的私心。
竇太後,這位從命運錯配中走出的女性,以其長久的生命和堅定的意誌,成為漢初黃老政治最成功的代言人。
她或許缺乏呂後的殺伐果斷,也沒有後世武則天的帝王之名,但她用一種看似“無為”的方式,深刻地“有為”於那個時代。
她是一個時代的壓艙石,當帝國航船需要穩定時,她的重量至關重要;
但當風向改變,需要揚帆遠征時,她的存在便成了阻力。
她的故事,是關於權力、信念與曆史時機之間複雜關係的永恒寓言。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