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讓我們聚焦這位東漢曆史上最具爭議的“頂級武將”兼“作死權臣”——竇憲。
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滿鐵血功勳與黑暗權鬥的史詩,堪稱“功高蓋主”與“驕橫覆滅”的教科書式案例。
竇憲的起點,是標準的外戚模板。
他的妹妹是漢章帝的皇後竇皇後)。
章帝去世後,其子漢和帝劉肇年幼即位,妹妹成為臨朝聽政的竇太後。
作為太後的兄長,竇憲一躍成為大將軍,總攬朝政,權傾天下。
然而,這位國舅爺早期的表現,完全是個標準的反派。
他性格暴戾,睚眥必報。
當時,竇太後寵幸都鄉侯劉暢,竇憲擔心劉暢會分走自己的權力,竟然直接派刺客在皇宮禁地將劉暢暗殺。
更離譜的是,他還把暗殺的黑鍋甩給了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
此事轟動朝野,太後大怒,將他囚禁於內宮。
竇憲第一次感受到了滅頂之災的恐懼。
為了活命,他必須找到一個戴罪立功的天大機會。
恰在此時,一個“救星”從天而降——北匈奴。
當時,南匈奴已經歸附漢朝,但北匈奴仍是北方大患,時常侵擾。
這是一個完美的機會:統兵出征,建立不世之功,即可將功折罪。
於是,他“懇切”地向太後請求,願意率軍北伐匈奴。
竇太後正愁沒有台階下,便順水推舟,任命他為車騎將軍,給了他一個翻身的機會。
命運的齒輪,從此開始瘋狂轉動。
公元89年,竇憲與副將耿秉名將耿弇之後),率領由漢軍精銳、南匈奴、羌、烏桓等組成的多國部隊,浩浩蕩蕩出塞北伐。
這場戰役,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傳奇。
竇憲大軍兵分三路,出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
他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沒有采取穩紮穩打的保守戰術,而是大膽深入,千裡奔襲,直搗北匈奴單於庭。
漢軍在稽落山約今蒙古國西南部)與北匈奴主力遭遇。
這場戰役,竇憲將漢軍的裝備、組織優勢與騎兵的機動性發揮到極致。
史載,“虜眾崩潰,單於遁走”。
漢軍展開瘋狂追擊,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
北匈奴各部先後歸降漢朝者,高達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
此戰,北匈奴主力被徹底打垮。
竇憲意氣風發,效仿先祖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壯舉,登上了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
他命一代文豪班固《漢書》作者)撰寫了一篇氣勢磅礴的銘文,刻石記功,這就是光耀千古的“燕然勒功”。
銘文中寫道:“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其功業之盛,直追衛青、霍去病。
此刻的竇憲,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也從待罪的囚徒,一躍成為漢朝乃至整個東亞世界的戰神。
稽落山之敗後,北匈奴殘部遠遁。
但竇憲明白,除惡務儘。
公元91年,他派部將耿夔耿秉之弟)、任尚率精騎八百,進行了一次堪稱軍事史上奇跡的遠征。
這支輕騎兵再次出塞,長驅直入五千餘裡,最終在金微山約今俄羅斯阿爾泰山)徹底殲滅北匈奴殘部,俘虜北匈奴單於之母。
此戰,標誌著困擾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北匈奴之患被根本性解決。
剩餘的北匈奴部眾被迫西遷,從而引發了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歐洲民族大遷徙,間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可以說,竇憲這兩場戰役,不僅奠定了東漢一代的北方邊境安全,其影響力更輻射至整個歐亞大陸。
他的軍功,在當時已臻極致。
攜不世之功回國後,竇憲的聲望和權力已無人能及。
他被加封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舊部親信遍布朝野。
朝廷大事,必須先呈報大將軍府,然後才象征性地告知皇帝。
他的囂張氣焰也達到了頂點:
?結黨營私:其弟竇篤、竇景、竇環等皆位居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