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讓我們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向中國曆史上一位堪稱“頂級女ceo”的傳奇人物——
東漢王朝的實際掌舵人,和熹鄧太後,鄧綏。
公元106年,東漢集團的“董事長”漢和帝劉肇英年早逝,留下一個龐大的帝國和一個年僅“百餘日”的嬰兒ceo——
漢殤帝。
公司瞬間陷入“主少國疑”的巨大權力真空和恐慌之中。
外有強鄰環伺,內有天災隱憂,董事會朝臣)人心惶惶。
就在這大廈將傾的危急存亡之秋,一位女性從幕後果斷地走到了台前。
她,就是剛剛晉升為太後的鄧綏。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後宮女子,而是一位早已在波譎雲詭的宮廷鬥爭中證明過自身智慧和毅力的強者。
東漢集團,由此進入了一位女性“首席運營官”o)臨朝稱製、獨掌大局的近二十年。
鄧綏的起點,是標準的豪門閨秀。
其祖父是開國元勳鄧禹,她自幼展現出超凡的悟性。
史載她六歲能讀史,十二歲通《詩經》《論語》,一心向學,甚至拒絕管理家事,被家人戲稱為“諸生”。
這為她日後處理繁重國事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儲備”。
入選進宮後,她並非一帆風順。
當時漢和帝的皇後是陰氏。
鄧綏深知後宮是“紅海市場”,競爭激烈。
她製定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對上司陰皇後):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對同事妃嬪):克己待人,經常推薦他人,收斂鋒芒。
?對下屬宮人):體恤有加,廣施恩惠。
這種“高情商”操作,讓她在贏得廣泛口碑的同時,也成功引起了董事長漢和帝的注意。
加之陰皇後後來行巫蠱之事被廢,德才兼備的鄧綏最終被立為皇後,完成了從“業務骨乾”到“董事會秘書”的關鍵晉升。
和帝去世後,鄧綏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現金流緊張”和“品牌信譽受損”。
此前連年對羌用兵,加上帝王更迭的賞賜,公司國庫空虛。
她一上台,就展示了卓越的“成本控製”能力:
1.削減行政開支:下令削減宮廷開支,包括減少膳食、衣物、車馬、珍玩等奢侈品供應,並放歸大量宮女。
她以身作則,但求飽暖,不務奢華。
僅此一項,每年為公司節省巨額“管理費用”。
2.叫停“麵子工程”:停止一切“畫工三十九種”等非必要的文化娛樂項目,將資源集中於民生和國防。
3.改革“采購流程”:將宮廷生活必需品的“政府采購”由異地采購改為就地取材,大大節約了物流和采購成本。
這套“降本增效”的組合拳,迅速穩住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向內外傳遞了“新管理層務實高效”的強烈信號。
作為一位空降的“女性ceo”,鄧綏深知,要坐穩位置,必須打破“外戚乾政”的惡性循環,進行徹底的“組織架構調整”,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用人體係。
她的策略堪稱古代hr管理的典範:
?限製“家族勢力”:她嚴格約束自家兄弟子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