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向漢帝國最強大、最持久的對手——
匈奴。
這個馳騁在北方草原上的強大遊牧帝國,與中原王朝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激烈碰撞與最終融合,其興衰存亡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當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一個統一的、強大的遊牧帝國早已在北方草原崛起。
其首領冒頓單於弑父自立,東滅東胡,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統一草原,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形成了“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的強大聯盟。
匈奴並非烏合之眾,而是一個組織嚴密、軍政合一的奴隸製帝國。
其疆域東起遼河,西至蔥嶺,南抵長城,北達貝加爾湖,對初生的漢王朝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漢高祖劉邦親征,卻遭“白登之圍”,險些全軍覆沒,被迫采取屈辱的“和親”政策,以公主和巨額歲貢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
此後曆經文景之治,漢朝隱忍蓄力,而匈奴則不斷南侵劫掠,如同盤旋在漢帝國頭頂的蒼鷹,是懸在頭頂的利劍。
這種不對稱的關係,直到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的出現,才被徹底打破。
漢武帝時代,漢帝國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國力空前強盛。
漢武帝決心改變戰略防禦,對匈奴發動前所未有的戰略反擊。
這場持續數十年的戰爭,主要可分為三大階段,拳拳到肉,重創匈奴。
1.河南、河西之戰——斷其左右臂
?統帥:衛青、霍去病
?戰略目標:奪取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掃清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切斷匈奴與西域的聯係。
?戰果:
?河南之戰前127年):衛青收複水草豐美的“河南地”河套地區),置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河西之戰前121年):霍去病兩次出擊,奪取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等四郡。
匈奴人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此役徹底“斷匈奴右臂”。
?影響:匈奴損失慘重,內部矛盾激化,負責河西的渾邪王率四萬餘眾降漢。
漢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漠北決戰——犁庭掃穴
?時間:公元前119年
?統帥:衛青、霍去病
?戰略目標:尋找匈奴主力,予以殲滅性打擊。
?戰果:衛青擊潰單於本部,霍去病殲滅左賢王部,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兵臨瀚海貝加爾湖)而還。
共殲敵九萬餘人。
?影響:此役是決定性的一戰。
匈奴主力被摧毀,“漠南無王庭”,被迫遠徙漠北,短期內再也無法對漢朝構成致命威脅。
但漢朝也損失慘重,雙方暫時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漢武帝的持續打擊,雖然未能徹底消滅匈奴,但極大地消耗了其國力,破壞了其經濟基礎,更嚴重的是,動搖了單於的權威,埋下了內亂的種子。
匈奴的政治結構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單於的權威建立在不斷的軍事勝利和戰利品分配上。
對漢戰爭的連續失敗,導致資源減少,單於無力滿足各部落的需求,威信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