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驛館的後院裡,木屑與油墨的氣味交織在一起。幾名遼國工匠正圍著木架忙碌,將刻好的活字一個個嵌入凹槽,隨著絞盤轉動,一架完整的活字印刷機漸漸成型。房玄齡站在一旁,手裡拿著耶律現親筆擬定的《大遼日報·洛陽版》創刊方案,嘴角帶著一絲篤定的笑意——這一步棋,定能讓中原百姓重新認識遼國。
“大人,印刷機組裝好了,紙張和油墨也備齊了!”工匠擦了擦額頭的汗,高聲彙報。房玄齡點點頭,將方案遞過去:“按照上麵的內容排版,優先印報紙,再印拚音識字講義。記住,字體要清晰,插畫要生動,讓百姓一看就懂。”
兩日後的清晨,洛陽的朱雀大街上突然熱鬨起來。十幾個穿著粗布衣裳的孩童,手裡捧著疊得整齊的報紙,沿街高喊:“賣報!賣報!《大遼日報·洛陽版》創刊啦!一文錢一份,有畫有字,好看得很!”
路人紛紛駐足。一個挑著菜擔的老農好奇地問:“啥是報紙?這上麵畫的啥?”孩童展開一份報紙,指著上麵的插畫:“老爺爺您看,這畫的是遼國的草原和農田,您看這牛羊多肥,這麥子多壯!”
老農湊過去一看,報紙上的插畫果然生動——左邊是草原牧場,牧民趕著成群的牛羊,臉上帶著笑;右邊是遼西農田,農夫們在田埂上交易糧食,手裡拿著錢票,神情安穩;中間配著幾行漢字,旁邊還標注著拚音。老農雖然不識字,卻看得津津有味,當即掏出一文錢買了一份,說要帶回家給孫子看。
消息很快傳開,洛陽的百姓和士子紛紛湧來買報。茶館裡、酒肆中,到處都有人捧著報紙討論,連街邊的私塾先生,也拿著報紙仔細研讀。
“你們看這插畫旁邊的文字,說遼國的牧民和農民公平交易,官府還幫著修水利、建蒙學館,這日子也太舒坦了!”一個士子指著報紙,語氣裡滿是羨慕,“咱們中原去年鬨旱災,多少農夫顆粒無收,官府也沒管過,跟遼國比,真是差遠了!”
另一個士子則盯著報紙上的四書五經講義節選,一邊看一邊點頭:“這《論語》的注釋太精妙了!既符合原意,又通俗易懂,還配著拚音,連剛入學的孩子都能看懂。咱們洛陽的私塾,講《論語》還在用老一套的注疏,晦澀難懂,學生們都不愛學。”
更讓眾人驚歎的,是報紙上刊登的耶律現的詩詞。“‘風吹草色連天際,雨潤禾苗滿沃田’,這詩句既有草原的壯闊,又有農田的生機,比咱們中原那些隻會吟風弄月的詩人強多了!”一個熱愛詩詞的士子拍著桌子,激動地說,“沒想到遼國可汗不僅會領兵打仗,還能寫出這麼好的詩,這哪是什麼蠻夷?明明是文武雙全的賢君!”
茶館角落裡,幾個百姓正圍著一份拚音識字講義,跟著上麵的拚音念字。“a,a,媽。”一個婦人念得格外認真,她指著“媽”字對身邊的孩子說:“你看,跟著這個拚音念,一下子就會了!比私塾先生教的切韻法簡單多了!”
孩子跟著念了幾遍,果然記住了“爸”“媽”兩個字,高興得拍手:“娘,這個拚音真好!我也要學,我也要識字!”婦人摸了摸孩子的頭,眼裡滿是期待:“等咱們攢夠了錢,就去買遼國的拚音識字課本,讓你也像遼國的孩子一樣,好好讀書。”
隨著報紙的傳播,洛陽百姓對遼國的看法漸漸改變。以前他們聽朝廷說遼國是“蠻夷之地”,心裡滿是畏懼;現在看了報紙,才知道遼國文風昌盛、百姓安樂,甚至比中原還要好。有人忍不住感歎:“朝廷之前還詆毀遼國,說他們用妖術印刷書籍,現在看來,都是騙人的!遼國明明是在普及文化,是在幫咱們中原百姓識字啊!”
更讓中原士子心服口服的,是報紙上關於“華夷之辨”的論述。報紙上寫道:“孔子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文化之歸屬,在禮不在族。我遼仰慕中原文化,推行漢字、典籍,教百姓讀書識字,雖居塞北,卻行中國之禮,何談‘蠻夷’?”
緊接著,報紙又針對隋廷官員指責耶律現是“胡人”的言論反駁:“南北朝時,鮮卑、匈奴等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中原士子皆入朝為官,未曾以‘胡人’斥之。今我遼可汗推行中原文化,與民休息,反而被斥為‘蠻夷’,此乃雙重標準,非君子所為。”
最後,報紙還提到了遼國的民族平等政策:“天下百姓,無論契丹、漢、夫餘、高句麗,皆為遼國之民,同享田地、教育、福利。所謂‘民族’,非隔閡之由,乃共生之基。昔年隋文帝之妻獨孤皇後,乃鮮卑貴族之後,先帝未曾以‘異族’待之,獨孤皇後亦成一代賢後——可見民族無高低,文化為橋梁。”
這番論述,如同平地驚雷,在洛陽士子間掀起軒然大波。一個老儒拿著報紙,激動地對學生說:“說得好!說得太對了!華夷之辨,本就在文化而非血統!遼國推行中原文化,善待百姓,比咱們朝廷那些隻知爭權奪利的官員強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個世家子弟也忍不住點頭:“我家先祖曾娶鮮卑女子為妻,我身上也有鮮卑血統,難道我就是‘蠻夷’?遼國的民族平等政策,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啊!”
消息傳到洛陽官府,官員們又急又氣,卻毫無辦法——報紙上的內容句句在理,引用的都是中原典籍和曆史,他們根本無法反駁;而且百姓和士子都對報紙讚不絕口,若是強行禁止,隻會引來更大的不滿。
驛館後院的印刷機還在不停運轉,《大遼日報·洛陽版》一期比一期印得多,不僅在洛陽熱銷,還通過商販傳到了周邊的州縣。越來越多的中原人通過報紙認識了遼國,越來越多的士子開始向往遼國的文化和政策。
房玄齡站在驛館的窗前,看著街上捧著報紙的百姓,心裡滿是欣慰。他知道,耶律現的計劃成功了——用文化打破偏見,用事實贏得認可,比任何武力都更有力量。如今洛陽百姓對遼國的印象已經改變,接下來,隻需要等待時機,讓這份認可,慢慢蔓延到整個中原。
此時的遼國王府裡,耶律現正看著房玄齡傳回的奏折。奏折裡詳細描述了《大遼日報·洛陽版》在洛陽的反響,還附了一份報紙樣本。耶律現看著報紙上的插畫和文字,笑著對馬周說:“房玄齡做得好!民心向背,從來都在細微之處。等中原百姓都知道遼國的好,一統天下的日子,就不遠了。”
馬周點點頭,感慨道:“可汗以文化為矛,以民生為盾,既贏得了民心,又瓦解了隋廷的詆毀,這一步棋,真是高瞻遠矚啊!”
耶律現放下奏折,望向窗外——草原上的牛羊正悠閒地吃草,農田裡的麥子長勢正好,蒙學館裡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他知道,這就是他想要的遼國,也是他想要的天下——一個文化興盛、百姓安樂、民族平等的天下。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