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的晨光剛漫過朱雀大街,遼國驛館外就排起了長隊。從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人人手裡攥著一文錢,踮著腳往驛館門口望——自《大遼日報·洛陽版》開設“小說欄”,半年來,洛陽百姓早已養成了“晨醒買報、午間讀章”的習慣,隻為追更《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榜》的最新章節。
“讓一讓!讓一讓!今天該更《西遊記》了,不知道孫悟空能不能過火焰山!”一個穿著短打的青年擠開人群,焦急地喊道。排在前麵的老儒扶了扶頭巾,笑著說:“年輕人莫急,老夫也等著看呢!這《西遊記》寫得妙啊,既有趣味,又藏著道理,比咱們中原的誌怪小說強多了!”
不多時,驛館的門打開,孩童們捧著新印的報紙跑出來,長隊瞬間湧動起來。拿到報紙的人,有的當場就站在街邊翻看,看到孫悟空借芭蕉扇的情節,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則急匆匆往茶館跑,想找個地方慢慢讀——一時間,洛陽城的茶館裡、酒肆中,到處都是讀報的聲音,連平日裡冷清的私塾,也有學生偷偷把報紙藏在課本下,趁先生不注意翻幾頁。
除了小說,報紙上刊登的“可汗詩詞”更是讓中原士子如癡如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句氣勢磅礴又意境悠遠,被士子們抄在絹帕上,隨身攜帶,互相傳閱。
“這哪是草原可汗能寫出來的詩?分明是千古文宗的手筆!”洛陽的名士王績拿著抄有詩句的絹帕,在文會上感歎道,“咱們中原的詩人,寫來寫去都是風花雪月,哪有這般開闊的胸襟?遼可汗真是天縱奇才!”
文會上的士子們紛紛點頭,有人甚至提議:“不如咱們把可汗的詩句整理成冊,刻印出版,讓更多人欣賞?”可話音剛落,就有人歎氣:“咱們哪有遼國的活字印刷術?抄書太慢,成本又高,哪比得過遼國的報紙,一文錢就能讀到這麼多好詩?”
更讓士子們震撼的,是報紙上連載的“心學”專欄。起初,看到“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觀點,中原儒生們紛紛駁斥,認為這是“旁門左道”,背離了孔孟正統。可隨著專欄連載深入,裡麵夾雜的“物理知識”“化學知識”——比如“水受熱化為汽,遇冷凝為霜”“鐵器生鏽乃氧化之故”——漸漸讓他們啞口無言。
“這哪是旁門學說?這是揭示天地法則的真學問啊!”大儒孔穎達拿著報紙,反複研讀“杠杆原理”的圖解,激動得手都在抖,“咱們以前隻知‘格物致知’,卻不知如何‘格物’;遼可汗的‘心學’,既講心性修養,又講事物本質,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啊!”
於誌寧也附和道:“是啊!自漢以來,儒學重章句考據,輕實際應用。遼可汗的‘心學’,彌補了儒學的不足,開創了新的篇章!這不是背離正統,而是發展正統啊!”
隨著“心學”專欄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中原士子開始研讀學習。有的士子熬夜抄寫專欄內容,整理成筆記;有的則聚集在一起,爭論“力與運動”的關係;還有的甚至開始模仿遼國的方法,做簡單的實驗——比如用放大鏡聚光點火,驗證“光熱轉化”的道理。
“以前總覺得遼國是蠻夷之地,現在才知道,遼國才是真正的文化興盛之地!”一個年輕士子在日記裡寫道,“遼國有活字印刷術,有蒙學館,有新學問,還有那麼多好詩好小說。反觀中原,除了故紙堆裡的考據,還有什麼?”
這樣的想法,在中原士子間漸漸蔓延。終於,有幾個大膽的士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前往遼國求學。
為首的是洛陽名士崔玄齡的侄子崔浩,他帶著三個同窗,背著行囊,來到遼國驛館,向房玄齡表達了求學的意願。“房大人,我們仰慕遼國的文化,想前往遼國學‘心學’,學活字印刷術,還請大人成全!”崔浩躬身行禮,語氣誠懇。
房玄齡又驚又喜,當即答應為他們安排行程。消息傳回洛陽,士子們嘩然——以前都是周邊蠻夷前往中原太學求學,如今中原士子卻要遠赴遼國求學,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人質疑:“你們身為中原士子,卻去蠻夷之地求學,不怕被人笑話嗎?”
崔浩卻坦然回答:“學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遼國文風日盛,‘心學’更是前所未有的新學問,值得我們學習。若是固守‘中原正統’的偏見,才是真正的可笑!”
很快,更多的士子響應,有的獨自前往,有的結伴而行,一時間,前往遼國的求學隊伍絡繹不絕。他們從洛陽出發,經黃河入渤海,再乘遼國的商船前往遼東,一路上,看到遼國的農田肥沃、工坊興旺、蒙學館裡書聲琅琅,更是堅定了求學的決心。
抵達遼國王城後,耶律現親自接見了這些中原士子,將他們安排在行學院深造,與遼國的士子一同學習“心學”、農耕技術、冶鐵工藝。中原士子們驚訝地發現,遼國的行學院不僅藏書豐富,還有專門的實驗室,能讓他們親手做實驗,驗證“物理知識”“化學知識”的原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前在中原,我們隻能從書本上讀‘格物致知’,現在在遼國,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崔浩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遼可汗不僅有遠見,還重視人才,在這裡,我們能學到真正有用的學問。我決定留在遼國,為遼國的文化發展出一份力!”
消息傳回中原,隋廷的官員們既尷尬又擔憂——他們一直詆毀遼國是“蠻夷之地”,可現在,中原士子紛紛前往遼國求學,這無疑是打了他們的臉。更讓他們擔憂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原士子投靠遼國,遼國的文化和實力隻會越來越強,而大隋的優勢,隻會越來越弱。
可百姓和士子們卻不管這些,他們依舊每天早起買《大遼日報》,追更小說,研讀“心學”,甚至有人開始學習遼國的拚音識字法,教自家孩子讀書。洛陽的街麵上,漸漸出現了模仿遼國樣式的“簡易蒙學館”,雖然沒有活字印刷術,卻用手抄的拚音課本教孩子識字——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景象。
此時的遼國王城,耶律現站在行學院的窗前,看著中原士子和遼國士子一起討論學問的場景,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知道,文化的吸引力,遠比武力更持久。中原士子的到來,不僅能為遼國注入新的人才,還能促進遼漢文化的交融,讓遼國真正成為“海東盛國”。
“這隻是開始。”耶律現喃喃自語,“等‘心學’傳遍天下,等活字印刷術普及四方,等百姓都能讀書識字,一統天下的日子,就真的不遠了。”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