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洛陽城,寒風卷著落葉掠過街頭,卻吹不散驛館外的熱鬨——百姓們依舊排隊買《大遼日報》,士子們聚在茶館討論遼國“心學”,連街邊的孩童,都在傳唱報紙上刊登的“可汗詩句”。遼國的文化,如同無聲的春雨,正悄悄浸潤著大隋的土地,從上層士子蔓延到市井百姓,掀起一股“向遼”之風。
“聽說了嗎?滄州那邊的流民,又往遼國跑了!官府派兵攔都攔不住,好多人連夜就過了邊境!”茶館裡,一個商人放下茶杯,壓低聲音說道。周圍的人瞬間圍了過來,有人急切地問:“遼國真有那麼好?流民過去能有活路?”
商人點點頭,眼裡滿是向往:“我有個親戚在滄州,前幾天寫信來說,遼國那邊稅收低,官府還分地給流民,教他們種莊稼、養牛羊。去年去的流民,今年都蓋上了土坯房,冬天還有羊毛衫穿,哪像咱們中原,賦稅重得壓死人,去年旱災顆粒無收,官府還照樣催稅!”
這話一出,眾人紛紛歎氣。一個老農皺著眉說:“可不是嘛!我家那二小子,去年就想往遼國跑,被官府抓了回來,現在還在服徭役呢!要是能去遼國,至少能吃飽飯啊!”
此時的隋皇宮內,隋煬帝楊廣正看著邊境送來的奏折,臉色鐵青。奏折上寫著:“近月來,流民逃往遼國者逾萬,滄州、瀛州等地邊境守軍攔阻無效,百姓皆言‘遼地安樂,願往投之’。”
“反了!真是反了!”楊廣把奏折扔在地上,怒聲罵道,“一群賤民,放著天朝的日子不過,非要去蠻夷之地!傳朕旨意,關閉邊境所有關卡,凡試圖逃往遼國者,一律抓起來服苦役!再有官員縱容流民,朕定斬不饒!”
內侍連忙躬身應下,正要退出去,卻被兵部尚書柳述攔住。柳述上前一步,對著楊廣拱手道:“陛下息怒!流民逃往遼國,非因他們甘願去‘蠻夷之地’,而是我大隋賦稅過重、徭役繁多,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啊!若陛下能效仿遼國,輕徭薄賦、善待百姓,流民自然不會再跑!”
“柳述!你竟敢幫遼國說話!”楊廣氣得渾身發抖,指著柳述的鼻子罵道,“你是不是也想跟那些流民一樣,去遼國當‘蠻夷’?”
柳述卻毫不畏懼,繼續說道:“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如今洛陽城內,百姓都在傳遼國的好——遼國稅低、民富,還免費教百姓識字;反觀我大隋,三征遼東耗空國庫,又征調百萬民夫修運河、建宮殿,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若陛下再不醒悟,恐怕會失儘民心啊!”
“放肆!”楊廣猛地一拍龍椅,“朕乃天子,豈容你在此妖言惑眾!來人,把柳述貶為庶民,流放嶺南!”
侍衛立刻上前,架起柳述就往外走。柳述一邊掙紮,一邊高聲喊道:“陛下!臣的話您一定要聽啊!再這樣下去,大隋就完了!”
大殿內的文武百官嚇得瑟瑟發抖,卻沒人敢再說話。可楊廣不知道,柳述的話,早已在官員們心中埋下了種子——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私下議論遼國的政策,甚至有人偷偷閱讀《大遼日報》,感歎遼國的治理之道。
幾天後,又有大臣上奏,請求楊廣效仿遼國,減輕賦稅、開設蒙學館。楊廣怒不可遏,不僅駁回了奏折,還把上奏的大臣也貶了官。可這樣的打壓,不僅沒能阻止“向遼”之風,反而讓更多人對隋廷失望。
在長安的一家私塾裡,先生正在給學生們講課,卻突然停下,歎了口氣說:“你們看這《大遼日報》上寫的,遼國學童不僅能免費讀書,還能學農耕、冶鐵的本事。咱們中原的學童,除了背八股文,還能學什麼?陛下要是能像遼可汗那樣,重視教育、善待百姓,咱們也不用羨慕遼國了。”
學生們紛紛點頭,一個學生小聲說:“先生,我爹說,等明年春天,就帶我去遼國求學。聽說遼國的行學院,能學到很多有用的學問。”
先生沒有斥責,隻是摸了摸學生的頭,輕聲說:“去吧,若是能學到真本事,將來也好為百姓做點實事。”
這樣的場景,在中原各地不斷上演。越來越多的百姓向往遼國,越來越多的士子想去遼國求學,甚至有些官員,也開始偷偷與遼國商隊接觸,為自己留後路。
此時的渤海灣邊境,雖然隋廷關閉了關卡,卻擋不住流民逃往遼國的腳步。每到深夜,就有流民偷偷從蘆葦蕩、小河溝越過邊境,一旦踏上遼國的土地,就會有遼國的官吏前來接應,分給他們糧食和土地,安排他們定居。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一個流民接過官吏遞來的糧食,激動得熱淚盈眶,“我們在中原活不下去了,沒想到來遼國還能有地種、有飯吃!”
官吏笑著說:“可汗說了,天下百姓都是一家人,隻要肯乾活,就能在這裡活下去。明年開春,官府還會派農技官來教你們種莊稼,放心吧!”
流民們紛紛跪地磕頭,對著遼國的方向高呼:“感謝遼可汗!感謝遼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消息傳回洛陽,楊廣更加焦躁。他下令加重邊境的防守,甚至派軍隊去流民聚集地巡查,可這樣的高壓政策,反而讓百姓更加不滿。有人在街頭張貼傳單,上麵寫著:“遼地安樂,隋地困苦;棄隋投遼,方能活命!”
隋廷的官員們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他們知道,民心已失,再怎麼打壓也無濟於事。以前,大隋是天下人敬仰的天朝上國,遼國是臣服的“下邦蠻夷”;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遼國當“下邦”,反而稱它為“海東盛國”,認為它比大隋更值得向往。
在遼國的王城內,耶律現正看著邊境送來的彙報。彙報上寫著:“本月流民來投者兩萬餘人,皆已妥善安置,百姓感恩,願為遼國效力。”
耶律現放下彙報,笑著對馬周說:“民心向背,從來都不是靠武力能決定的。隋廷橫征暴斂,失了民心;咱們輕徭薄賦、普及文教,得了民心。長此以往,不用咱們出兵,大隋自己就會垮掉。”
馬周點點頭,感慨道:“可汗說得對!現在中原的百姓向往遼國,士子向往遼國的文化,連隋廷的官員都開始動搖。用不了多久,大隋就會徹底失去民心,到時候,咱們一統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耶律現望向窗外,看著王城內熱鬨的景象——商販們在街頭叫賣,學童們在蒙學館裡讀書,工匠們在工坊裡忙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他知道,這就是百姓想要的生活,也是他想要的天下。
“傳朕旨意,”耶律現轉過身,對馬周說,“繼續善待來投的流民,加大蒙學館和工坊的建設,讓更多人知道遼國的好。同時,讓房玄齡在洛陽繼續發行《大遼日報》,把遼國的政策和百姓的安樂,傳遍中原的每一個角落。”
馬周躬身應下,心裡充滿了信心。他知道,隨著文化的浸潤和民心的歸附,遼國取代大隋,一統天下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
而此時的大隋,就像一艘在風雨中飄搖的大船,失去了民心的支撐,隨時都有可能傾覆。洛陽城的寒風依舊在吹,可吹不散的,是百姓對遼國的向往,和對隋廷的失望。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