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王城的議事殿內,燭火通明。耶律現坐在王座上,看著殿下爭論不休的群臣,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臉上卻不見絲毫波瀾。
“可汗!萬萬不可啊!”兵部尚書率先出列,躬身諫言,“曲轅犁、樓車乃是我遼國獨有的利器,能讓糧食增產三成,讓農耕效率翻倍!若將這些農具賣到中原,隋廷國力必然增強,萬一他們有了吞並我遼國之心,咱們豈不是引火燒身?”
“尚書大人說得對!”戶部侍郎也連忙附和,“中原人口眾多,土地肥沃,若用上咱們的新式農具,糧食產量定會大增。到時候隋廷有了足夠的糧草,再征兵擴軍,對咱們遼國來說,絕非好事啊!”
馬周、房玄齡、杜如晦三人站在一旁,雖未開口,卻也微微點頭——他們心中雖覺得將農具賣到中原能賺得巨額財富,可也擔心隋廷借此增強實力,威脅遼國安全。一時間,殿內的大臣們紛紛諫言,反對耶律現的提議,整個議事殿都充斥著爭論聲。
耶律現待眾人爭論稍歇,才緩緩開口,聲音帶著幾分悲憫:“諸位卿家,你們隻看到了遼隋之間的利弊,卻忘了中原的百姓。如今中原百姓,麵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年,卻連飽腹都難。咱們有能讓他們增產、省力的農具,若因擔心隋廷而藏著掖著,讓百姓繼續受苦,這難道是咱們該做的事嗎?”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殿內的大臣,語氣愈發沉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遼國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是因為有新式農具、有先進農法。中原百姓也是天下百姓,他們也該過上這樣的日子。至於隋廷是否會有吞並之心,我相信,以我遼國的軍力,足以守護漠北;更相信,隋帝陛下是明主,不會對恭順的屬國動武。”
這番話,說得情真意切,滿是“心係天下”的仁君風範。殿內的大臣們瞬間安靜下來,馬周、房玄齡、杜如晦三人更是滿臉通紅——他們隻想著遼國的利益,卻忘了天下百姓,與可汗的“格局”相比,實在是差得太遠。
“臣……臣知錯!”馬周率先躬身請罪,“臣隻慮遼國安危,卻忘了百姓疾苦,目光短淺,還請可汗恕罪!”
房玄齡與杜如晦也連忙跟著請罪:“臣等知錯!可汗心係天下,乃一代仁君,臣等自愧不如!”
其他大臣也紛紛躬身,不再反對耶律現的提議。耶律現看著眾人,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諸位卿家也是為了遼國,何罪之有?隻是日後行事,咱們要多想想天下百姓,莫要隻局限於一國之利。”
“臣等遵旨!”大臣們齊聲應道,心中對耶律現的敬佩又深了幾分——這位年輕的可汗,不僅有雄才大略,更有悲天憫人之心,跟著他,遼國定會越來越強。
待大臣們退下後,議事殿內隻剩下耶律現一人。他臉上的溫和瞬間褪去,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暗自吐槽:“你們懂個屁!把農具賣到中原,哪裡是為了什麼百姓?老子打的是一箭三雕的主意!”
“中原百姓用了我的農具,增產了糧食,能不記我的好?到時候他們念著遼國的好,隋廷再想壓榨他們,他們心裡隻會更不滿——這民心,不就漸漸偏向我遼國了嗎?”
“再說,隋廷的勳貴們,哪個不愛奢華?我遼國的琉璃器、棉布、絲綢,都是他們追捧的奢侈品。他們為了買這些東西,定會瘋狂壓榨百姓,把百姓增產的財富,都變成買我遼國商品的銀錢——這財富,不就兜兜轉轉回到我手裡了嗎?”
“最後,中原遲早是我的囊中之物!現在把農具、農法推廣過去,日後我拿下中原,就不用再花時間推廣,直接就能恢複生產——這不是一舉多得嗎?”
就在這時,耶律現腦海中突然響起係統的聲音:“宿主此舉,表麵仁君,實則算計民心、財富,手段卑鄙無恥,不符合‘仁君’設定。”
耶律現翻了個白眼,在心中回道:“卑鄙無恥?你懂什麼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嗎?想要一統天下,光靠仁君的名聲可不夠,還得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再說,我讓中原百姓增產、賺錢,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就算用了點手段,那也是‘良性算計’,總比楊廣橫征暴斂強吧?”
係統沉默片刻,不再說話。耶律現嘴角笑意更濃——他不僅要算計,還要把這“算計”變成人人稱讚的“仁義之舉”。
次日,耶律現召來《大遼日報》的主編,下令道:“你把昨日大臣們反對賣農具到中原的話,還有朕的回應,都刊登在報紙上。要重點寫朕‘心係中原百姓,不願見百姓受苦’,還要強調‘遼國對隋朝絕無二心,願以赤誠相待’。”
主編躬身應道:“臣遵旨!臣這就去安排,確保洛陽版、長安版的報紙,明日就能刊發。”
不出耶律現所料,報紙一經刊發,立刻在中原引起轟動。洛陽的百姓們拿著報紙,紛紛感歎:“安北王真是仁義啊!大臣們都反對,他卻為了咱們中原百姓,堅持要賣農具,這才是真正的明君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長安的大臣們也紛紛誇讚耶律現——連大臣們都擔心隋廷吞並遼國,可耶律現卻對隋朝如此信任,還為中原百姓著想,這樣的“屬國可汗”,簡直是千古難尋。
消息傳到大興城,楊廣看著報紙,笑得合不攏嘴:“耶律現這孩子,不僅有才華,還這麼忠心!朕果然沒看錯人!他對隋朝如此赤誠,朕怎麼會對遼國動吞並之心呢?”
他當即下令,賞賜耶律現“金鑲玉帶”一條、“禦製寶劍”一把,還在詔書中寫道:“安北王耶律現,心係天下,赤誠待隋,乃朕之肱骨,屬國之典範。”
滿朝文武也紛紛上奏,誇讚耶律現的“仁義”與“忠誠”。虞世南在奏折中寫道:“安北王以百姓為重,以兩國友好為重,此乃社稷之福。臣以為,當與遼國加深往來,共保天下太平。”
而此時的中原田間,農夫們拿著報紙,看著耶律現的話,更是感動不已。王老漢握著曲轅犁,對身邊的人說:“安北王為了咱們,連自己大臣的反對都不顧,咱們以後更得買遼國的農具,支持安北王!”
李二柱也點頭道:“沒錯!安北王對咱們這麼好,咱們也得記著他的好。要是以後有機會,我真想去遼國看看,看看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能養出這麼好的可汗!”
耶律現坐在遼國王城的王座上,看著各地傳來的反饋,心中滿是得意——他不僅贏了民心、賺了財富,還讓楊廣對他更加信任,讓隋廷對遼國更加放鬆警惕。而這一切,都為他日後揮師南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