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皇宮的議事殿內,氣氛凝重得如同壓了一塊巨石。戶部尚書房玄齡捧著厚厚的賬本,臉色蠟黃,聲音帶著難掩的疲憊:“陛下,去年全國稅收合計白銀三千萬兩、糧食五千萬石,雖已是前隋巔峰時期的百倍有餘,可今年各項開支已超四千萬兩——吐蕃、吐穀渾農具補貼需五百萬兩,遼北拓荒與水利工程需八百萬兩,西域至吐蕃鐵路修建需一千二百萬兩,再加上軍費、官員俸祿與各地賑災,如今國庫僅餘不足五百萬兩,若再無補漏之法,明年開春的春耕補貼恐難發放。”
話音落下,殿內一片寂靜。滿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皆麵露難色。兵部尚書秦瓊皺著眉道:“鐵路與拓荒乃是長久之計,斷不可停;農具補貼關係邊疆民心,也不能撤。可國庫空虛,總不能再增稅吧?去年剛免了中原三州的農業稅,若是再征,恐惹民怨。”
前隋舊臣、如今的禮部侍郎裴矩歎了口氣:“前隋之時,煬帝缺錢便增賦、造龍舟、征民夫,結果天下大亂。本朝根基未穩,絕不可重蹈覆轍啊。”他這話一出,不少舊臣紛紛點頭——他們親身經曆過隋末亂世,深知苛捐雜稅的可怕,如今雖歸降大遼,卻仍怕重蹈覆轍。
耶律現坐在龍椅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心中早已盤算了無數遍。他知道,大遼如今的困境,根源在於“超前發展”——工業革命、鐵路修建、邊疆開發,每一項都是燒錢的“無底洞”,但這些又是大遼從農業國邁向工業國的必經之路,絕不能半途而廢。
“增稅不可取,搜刮更是下下策。”耶律現緩緩開口,打破了殿內的沉默,“朕倒有一法,既能填補國庫空缺,又不擾民生,名為‘國債’。”
“國債?”眾臣皆是一愣,連房玄齡都抬起頭,眼中滿是疑惑,“陛下,何為國債?”
“國債,便是國家向民間借錢。”耶律現站起身,走到殿中,詳細解釋道,“由戶部牽頭,印製帶有國家印章的‘國債憑證’,向百姓、商戶、貴族募集錢財。百姓可憑白銀或糧食購買國債,國家以信譽作保,約定年利率,比如每借一百兩,每年付五兩利息,五年或十年後,連本帶息一並償還。簡單說,就是百姓把錢借給國家用,國家給百姓利息,互利互惠。”
這話一出,議事殿內瞬間炸開了鍋。裴矩驚得差點站起來:“陛下,向民間借錢?這……這聞所未聞啊!前隋之時,隻有官府向百姓征斂的道理,哪有國家反過來向百姓借錢的?若是百姓不願借,或是日後國家無力償還,豈不是失信於天下?”
“裴侍郎此言差矣。”耶律現搖頭,“首先,國債並非強征,而是自願購買。百姓若覺得劃算,自然會買;若覺得不放心,也可選擇不買,絕不強迫。其次,國家為何會無力償還?如今大遼商稅年年遞增,鐵路通車後貨運收入更是可觀,五年十年後,國庫隻會比現在充盈,償還國債綽綽有餘。”
房玄齡也皺著眉,仔細琢磨著“國債”的可行性:“陛下,若要發行國債,需先明確幾項關鍵——一是利率定多少才合適?太高則國家負擔重,太低則百姓不願買;二是償還期限如何設定?三是如何保證國債的信譽,讓百姓相信國家會履約?四是國債憑證如何防偽,避免有人偽造?”
“房尚書問得好,這正是發行國債的關鍵。”耶律現早有準備,對著太監吩咐道,“取朕的奏本過來。”
很快,太監捧著一本厚厚的奏本呈上。耶律現翻開,念道:“關於國債實施細則,朕已擬定初稿,與眾卿商議後便可推行。第一條,利率與期限:設五年期、十年期兩種國債。五年期年利率五分,即百兩每年付五兩利息;十年期年利率六分,百兩每年付六兩利息。百姓可自由選擇期限,到期後憑國債憑證到各地戶部衙門兌換本息。”
“第二條,購買門檻:為讓更多百姓參與,國債以‘十兩白銀’或‘五十石糧食’為最低購買單位,上不封頂。商戶、貴族若購買千兩以上,可由戶部頒發‘愛國商戶’‘愛國貴族’牌匾,以示表彰。”
“第三條,信譽保障:由大理寺、禦史台聯合監督國債資金使用,每半年向天下公布資金流向,確保專款專用,不被挪用。同時,以全國鹽鐵專營收入作為擔保——即便日後國庫臨時短缺,也可動用鹽鐵收入償還國債,讓百姓無後顧之憂。”
“第四條,防偽措施:國債憑證由工部專門打造的銅板印製,正麵印有‘大遼國債’字樣、金額、期限與利率,背麵印有皇家玉璽與戶部印章,邊緣刻有專屬花紋,每一張憑證都有唯一編號,由專人登記造冊,防止偽造。”
“第五條,流通與兌現:國債憑證可在民間流通,百姓若急需用錢,可將憑證轉讓給他人,隻需到當地戶部衙門登記即可;若到期後不便親自兌換,可委托親屬攜帶憑證與身份證明代為兌換。”
隨著耶律現一條條念出細則,殿內的議論聲漸漸平息,眾臣臉上的疑慮也慢慢消散。秦瓊撫著胡須,點頭道:“陛下此計甚妙!年利率五分、六分,比民間放貸的利息低不了多少,且有國家信譽與鹽鐵收入擔保,百姓定然願意購買。如此一來,既填補了國庫空缺,又不增民稅,真是一舉兩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裴矩也徹底放下心來,躬身道:“陛下英明!臣此前見識淺薄,未能想到如此良策。此法既不同於前隋的苛捐雜稅,又能凝聚民間財力,實乃千古未有之創舉!”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議事殿內的凝重氣氛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興奮與期待。房玄齡更是激動得雙手發抖,捧著奏本道:“陛下,若按此細則推行國債,臣估算,首次發行兩千萬兩國債,不出三個月便可售罄!有了這筆錢,明年的鐵路修建、農具補貼與拓荒工程都可順利推進,國庫壓力也能大大緩解!”
耶律現笑著點頭:“好!既然眾卿無異議,便由戶部牽頭,聯合工部、大理寺、禦史台即刻籌備國債發行事宜。房尚書,此事便交給你負責,務必確保公平公正,讓百姓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臣遵旨!定不辱使命!”房玄齡躬身領旨,眼中滿是乾勁。
散朝後,眾臣走出議事殿,仍在興奮地討論著“國債”。前隋舊臣們更是感慨不已——他們從未想過,國家缺錢時竟能不靠增稅、不靠搜刮,而是通過“向民間借錢”的方式解決,這不僅需要魄力,更需要對百姓的信任。而這份信任,正是大遼與前隋最大的不同。
禦書房內,耶律現看著窗外漸漸升起的朝陽,心中鬆了一口氣。發行國債隻是第一步,未來他還計劃建立更完善的金融體係,比如開設國有銀行、發行紙幣,讓大遼的經濟發展有更堅實的支撐。
“工業革命需要錢,邊疆開發需要錢,民生改善也需要錢。”耶律現喃喃自語,“但隻要方向對了,辦法總比困難多。等國債順利發行,鐵路通到吐蕃,農奴們用上新式農具,大遼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此時的洛陽城內,百姓們還不知道“國債”即將到來。但他們已經感受到了大遼帶來的變化——賦稅減輕了,糧食夠吃了,街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了。他們相信,這位從草原走出的皇帝,會帶著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而即將推行的國債,也將成為連接國家與百姓的紐帶,讓大遼的根基,在民間財力的支撐下,變得更加穩固。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