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坐在自家堂屋的太師椅上,手裡捧著個油光鋥亮的醬肘子,大口大口地啃著,油汁順著指縫往下滴,他也顧不上擦,隻覺得這肉香得能把舌頭吞下去。旁邊的管家端著一碟醋,笑著說:“老爺,慢點吃,這肘子還有不少,不夠再讓廚房做。”
尉遲恭擺了擺手,含糊不清地說:“不用不用,這一個就夠了!想當年,陛下剛說要推廣養豬的時候,滿朝大臣都跟炸了鍋似的,誰能想到現在豬肉這麼好吃,還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這話一出口,尉遲恭的思緒就飄回了三年前。那會兒陛下在朝會上提出要在全國推廣養豬,話音剛落,就有大臣站出來反對:“陛下,豬肉腥騷難吃,哪比得上羊肉鮮嫩?而且養羊能產羊毛,還能在草原、山區放養,多實惠!養豬要吃糧食,還占地方,不妥!”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有的說自己從來不吃豬肉,有的說百姓肯定不接受,還有的說養豬會耽誤種莊稼。尉遲恭當時也沒說話——他是武將,不怎麼懂農事,隻覺得豬肉確實不如羊肉好吃,心裡也犯嘀咕:陛下怎麼突然想起要推廣養豬了?
可沒幾天,陛下就下了旨,讓滿朝文武去皇宮赴宴,還特意說了“全豬宴”。大臣們去的時候都不情不願,有的甚至偷偷帶了點心,生怕宴會上的豬肉難以下咽。尉遲恭記得,當時他和程咬金站在一起,程咬金還小聲跟他說:“老尉遲,等會兒要是豬肉難吃,咱們就少吃點,彆不給陛下麵子就行。”
結果到了禦膳房,端上來的菜讓所有人都傻了眼——紅燒豬蹄、粉蒸肉、回鍋肉、醬肘子、豬血旺……一桌子菜全是豬肉做的,香氣飄滿了整個大殿,哪有半分腥騷味?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沒人敢先動筷。
還是陛下先拿起筷子,夾了一塊回鍋肉,笑著說:“你們都嘗嘗,這豬肉要是做得好,比羊肉還香。”
尉遲恭和程咬金是武將,性子直,見陛下動了筷,也跟著拿起筷子。尉遲恭夾了一塊醬肘子,塞進嘴裡——那肉燉得軟爛,醬香濃鬱,嚼在嘴裡滿是油香,一點腥氣都沒有,比他以前吃過的任何肉都好吃!
“絕了!陛下,這豬肉怎麼這麼好吃啊?”尉遲恭一邊嚼一邊喊,手裡還不忘再掰一塊。程咬金也吃得滿嘴流油,含糊不清地說:“俺老程活了這麼大,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豬肉!陛下,您快說說,這是咋做的?”
陛下看著他們狼吞虎咽的樣子,笑著解釋:“這豬肉好吃,一是靠‘閹割’——把公豬閹割了,它就不會分泌那股腥臊的‘雄性激素’,隻會專心長肉,肉質也會更嫩;二是靠烹飪——用香料、醬料多燉一會兒,就能把肉的香味燉出來,蓋住那點腥味。”
大臣們聽得連連點頭,雖然不懂什麼是“雄性激素”,但“閹割能讓豬肉變好吃”這個道理,他們算是聽明白了。陛下又接著說:“你們說養羊好,可中原地區哪有那麼多草料給羊吃?百姓家裡的餐廚垃圾、地裡的野菜、麥麩,都能給豬當飼料,多實惠!現在百姓能吃飽飯了,炒菜也能放油了,可光吃主糧和植物油不夠,還得有動物油脂、有蛋白質,這樣乾活才有勁,身體才能好。養豬,就是給百姓添點‘葷腥’,補補身子。”
從那以後,推廣養豬的政策就順利推行開了。官府不僅給百姓提供閹割好的小豬仔,還派農技官去村裡教大家怎麼養豬、怎麼給豬肉去腥、怎麼醃製臘肉。尉遲恭記得,第二年秋收後,他去鄉下巡查,看到農戶家裡幾乎都養了豬,有的農戶還跟他說:“大人,今年年底殺了豬,不僅能過個肥年,還能把肉醃成臘肉,明年上半年都有肉吃!”
現在三年過去了,豬肉已經成了大遼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尉遲恭啃完最後一口醬肘子,擦了擦嘴,對管家說:“你去跟廚房說,明天再做幾個醬肘子,送幾個給隔壁王老實家——他家那幾個小子正在長身體,得多吃點肉。”
管家應了聲,剛要走,就聽見門外傳來孩子們的笑聲。尉遲恭走到門口一看,幾個半大的孩子正在院子裡跑鬨,個個都長得虎頭虎腦,比他小時候壯實多了。他想起陛下說的話——現在大遼新出生的孩子,身高比老一輩高了不少,體質也壯了很多,跟天竺、南洋的土著,還有西邊的波斯人、歐洲人比起來,都要結實。
“還是陛下有遠見啊。”尉遲恭感慨道。他以前在戰場上見過不少麵黃肌瘦的士兵,現在招募的新兵,個個都身強體壯,拉弓射箭都比以前有力氣。他知道,這都是因為百姓的日子好了,能吃飽飯、能吃上肉,身體才會這麼壯。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尉遲恭家的院子裡。他望著遠處連片的麥田,仿佛看到了年底農戶們殺豬過年的熱鬨景象——家家戶戶都飄著肉香,孩子們圍著灶台等著吃紅燒肉,大人們則忙著醃製臘肉,臉上滿是笑容。這樣的日子,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現在卻成了大遼百姓最平常的生活。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