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那處偏僻的宅院堂屋裡,氣氛凝滯得能擰出水來。李世民垂著頭,手指無意識地摳著衣角,耳畔全是兒子們的數落聲,一句比一句紮心。李淵坐在上首的椅子上,臉色鐵青,花白的胡須氣得微微顫抖,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和兒子會被孫輩們指著鼻子,罵作“不顧百姓死活的糊塗蛋”。
“阿耶!阿翁!你們當年怎麼能那麼糊塗!”李承乾站在屋子中央,胸口劇烈起伏,眼睛通紅,“我去關中遊曆,老農拉著我的手哭,說以前你們為了打仗,把家裡的耕牛、農具全收走了,他們隻能用手刨地!冬天沒糧吃,隻能啃樹皮、吃觀音土,多少人餓死在路邊!”
他指著院外,聲音陡然拔高:“可現在呢?關中的農戶頓頓能吃白麵,家裡養著豬羊,孩子能去學堂讀書!農技官天天在田裡教他們用化肥、用新式農具,一畝地能收五百斤糧食!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百姓,為什麼以前就活不下去,現在就能過得這麼好?就因為你們隻想著爭權奪利,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李泰在一旁點點頭,手裡攥著一張從關中帶回來的稻穀樣本,語氣帶著失望:“我在關中跟著老農種了半個月地,才知道種地有多辛苦。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回來,腰都直不起來。可你們倒好,收完稅還不夠,還要搶他們的糧食、農具!陛下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們以前根本就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
最小的李佑也湊過來,小臉上滿是認真:“我也去割麥子了,鐮刀磨得手都破了,才割了一小捆。老農說,以前你們收糧的時候,連他們留的種子都要搶走,第二年隻能餓肚子!咱們老李家以前做的這些事,太造孽了!”
李世民猛地抬起頭,眼眶泛紅,嘴唇動了動,卻不知道該怎麼反駁。他想起以前在關中打仗時,為了湊夠軍糧,確實下令征收過百姓的糧食和農具,當時隻覺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現在聽兒子們一說,才知道那些決定背後,是多少百姓的血淚。
李淵重重地歎了口氣,聲音沙啞:“是我們錯了……當年隻想著奪回江山,卻忘了百姓才是根本。要是早知道……”
“知道了又能怎麼樣?”李承乾打斷他,語氣緩和了些,卻依舊帶著失望,“你們以前根本不懂怎麼治國!我在學堂裡學了新式的治國理念,才知道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得推廣農業、興辦教育、輕徭薄賦。陛下就是這麼做的,所以大遼才會這麼強,百姓才會這麼擁護他。”
他頓了頓,從懷裡掏出一本小冊子,遞給李世民:“這是我在特訓班學的農技知識,我打算明年去南洋的橡膠園當農技官,教那裡的農戶種橡膠。李泰說他想去遼北的屯田區,幫著推廣蒸汽收割機;李佑也想跟著去,說要教農戶怎麼防病蟲害。”
李世民接過小冊子,指尖摩挲著上麵的字跡,心裡五味雜陳。他看著兒子們眼中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的期待,是想為百姓做事的熱忱,這種光芒,他以前從未在自己的子嗣身上見過。雖然被兒子們數落得無地自容,可他心裡更多的是欣慰——他們老李家雖然成了亡國之君,名聲臭了,可子嗣們卻在大遼的教育下獲得了新生,找到了真正有意義的活法。
李泰走到李世民身邊,輕聲說:“阿耶,以前的事都過去了,我們現在隻想好好做事,彌補老李家以前的過錯。我在農戶家同吃同住的時候,他們知道我是你的兒子,卻沒有恨我,還說‘陛下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以前的事就不提了’。你看,百姓多善良,隻要你真心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原諒你。”
李世民點點頭,聲音哽咽:“好……好……你們想做什麼,就去做吧。能為百姓做點事,比什麼都強。”
李淵看著眼前的一幕,渾濁的眼睛裡泛起淚光。他想起以前在長安當皇帝時,子嗣們要麼爭權奪利,要麼沉迷享樂,從沒有人像現在這樣,想著去田間地頭幫百姓做事。他知道,這都是大遼教育的功勞——是陛下讓這些亡國之君的子嗣,明白了“百姓為重,江山為輕”的道理,讓他們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夕陽透過窗戶,灑在堂屋裡,給每個人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邊。李承乾、李泰、李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未來的計劃,李世民和李淵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雖然他們的人生充滿了遺憾和過錯,可看著子嗣們能走上正途,能為百姓做事,他們心裡的那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喜歡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請大家收藏:()遼唐爭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階下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