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見父皇態度有所鬆動,心中大定,知道這是進一步鞏固印象、展示他治下大明繁榮昌盛的好機會。
他立刻趁熱打鐵,對著殿外沉聲喚道:“紀綱!”
話音未落,一身飛魚服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便迅速出現在殿門口,躬身聽令:“臣在!”
“即刻去傳太子、漢王、趙王入宮。”朱棣吩咐道,“就說是朕的旨意,讓他們立刻來謹身殿...見他們的皇爺爺。”
“皇爺爺?”紀綱聞言,饒是他素來沉穩、以隻聽令不問緣由著稱,此刻也不由得猛地抬起頭,臉上瞬間閃過一絲極致的錯愕和難以置信!
皇爺爺?陛下的父親?那不是早已龍馭上賓的洪武皇帝嗎?!
這消息太過驚悚,簡直顛覆常理!
但紀綱畢竟是紀綱,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絕對服從和嘴巴嚴實。
那抹驚駭之色在他臉上一閃而逝,他立刻深深低下頭,掩去所有情緒,應道:
“臣遵旨!臣即刻去辦!”
說完,毫不拖泥帶水,轉身便快步離去,執行這匪夷所思的命令,心中縱然翻江倒海,麵上卻不敢流露分毫。
打發走了紀綱,朱棣臉上又重新堆起了那帶著幾分諂媚和炫耀的笑容,繼續湊在朱元璋身邊:
“父皇,您看,這是兒臣命人重新繪製的《大明混一圖》,比洪武年間的版本更為詳儘,西域、漠北乃至西洋諸國的地理位置都清晰了不少...”
“父皇,這是近幾年戶部的錢糧收支總錄,您過目。自從漕運疏通,海運亦有所恢複,加之商稅整頓,國庫比起洪武末年,充盈了數倍不止...”
“還有這北平城的營造圖,兒臣遵循《周禮·考工記》的規製,但規模更宏,中軸線...”
朱棣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從軍事布防到民生工程,從文化編纂到對外交流,將他登基八年來所做的主要政績,一一向朱元璋道來。
他刻意避開了“靖難”相關的話題,隻專注於展示一個國力蒸蒸日上、疆域穩固、文化昌明的大明。
朱元璋一開始還板著臉,故意挑刺般地聽著,但聽著聽著,神色也不由自主地緩和了下來。
他雖然對朱棣得位的過程依舊心有芥蒂,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無法否認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和成果。
國庫充盈、疆域穩固、威加四海。這不正是他當年夢寐以求的盛世景象嗎?
雖然是由這個“逆子”實現的,但終究,這江山姓朱,而且比在他手中時,似乎更加興旺了。
他聽著朱棣的介紹,不時微微頷首,偶爾還會追問一兩個細節,雖然臉上沒什麼笑容,但那眼神中的銳利和審視,漸漸多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認可和複雜難明的感慨。
何健旺在一旁悠閒地喝著永樂朝的貢茶,看著朱老四在老爹麵前努力“孔雀開屏”的樣子,覺得頗為有趣。
這大概就是無論做到多高的位置,在父母麵前,都難免想證明自己的心態吧。
就在朱棣介紹得口乾舌燥,朱元璋聽得心思浮動之際,殿外傳來了宦官清晰的通傳聲: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漢王殿下、趙王殿下已在殿外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