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車晃晃悠悠地駛出潮城市區,窗外的景色逐漸由密集的樓房轉變為開闊的田野和零散的村落。
冬日的陽光透過車窗灑進來,暖洋洋的,讓人昏昏欲睡,但少年們興致正高,車內充滿了歡聲笑語。約莫一個小時的車程,便抵達了潮庵區。
他們在車站附近找了一家看起來乾淨整潔的家庭式小餐館,簡單解決了午飯。雖是家常菜,但勝在食材新鮮,味道地道,大家吃得心滿意足。
飯後,便朝著此行的目的地——龍湖古寨進發。遠遠望去,便能看見一片古樸的民居群落依水而建,與周圍現代化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仿佛時光在此處悄然凝固。
龍湖古寨,位於潮江三角洲平原之上,榕江之畔,是潮汕地區著名的古村落,其曆史可追溯至南宋時期。古寨因寨前有湖龍湖)而得名,更因寨內縱橫交錯的溪流俗稱“龍首、龍身、龍尾”三街六巷的溪流布局,被譽為“小荊州”)而獨具特色。它並非單一姓氏的聚落,而是多姓雜居,曆代人文薈萃,出過不少進士、舉人,是潮汕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
走進古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厚實的寨牆和巍峨的寨門。寨牆由貝灰砂土夯築而成,曆經數百年風雨侵蝕,斑駁陸離,卻依然堅固,牆上依稀可見舊時用於防禦的銃窗和炮眼。
寨門上石匾鐫刻著“龍湖”二字,筆力遒勁,透著歲月的滄桑。穿過寨門,仿佛一步踏入了另一個時空。
寨內的格局井然有序,以三街六巷為骨架。三條東西走向的直街上市、中市、下市)與六條南北走向的橫巷錯綜交織,街巷全部由光滑的鵝卵石鋪就,曆經無數代人的步履磨礪,石麵溫潤如玉。街巷之下,是貫穿全寨的排水係統,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水上架設著各式各樣的小石橋,有平板橋,也有拱橋,橋欄上往往雕刻著簡單的花紋。
這些溪流不僅是排水渠道,在過去也是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婦人們曾在溪邊浣衣洗菜,孩童們曾在水中嬉戲,如今雖已不再承擔主要生活功能,但依舊為古寨增添了無限的靈動的生機。
古寨的建築是典型的潮汕傳統民居風格,多為“駟馬拖車”、“下山虎”、“四點金”等格局。
這些民居注重裝飾,尤其以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和嵌瓷聞名。門樓屋脊上,往往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嵌瓷裝飾,多是神話傳說、花鳥蟲魚等吉祥圖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門楣、梁架、窗欞上,則布滿了精細入微的木雕,內容多為戲劇故事、博古紋樣,展現了潮汕工匠高超的技藝。
許多老宅的門額上還懸掛著顯示家族榮耀的“進士第”、“大夫第”等牌匾,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行走在狹窄而幽深的巷弄中,高聳的防火牆又稱“封火牆”)將天空切割成狹長的一線,光影斑駁,靜謐而神秘。偶爾能看到坐在自家門樓前曬太陽的老人,眼神安詳,仿佛與這古寨融為一體。
六人漫步在古寨的街巷中,都被這濃鬱的曆史氛圍所感染,連最活潑的汪胖子都不自覺地放低了聲音。
“哇,這裡的房子好有氣勢啊!”黃朝彬仰頭看著一座高大的“大夫第”,忍不住讚歎。
“你看那些雕刻,真係鬼斧神工!”林珊珊指著門樓上的木雕,眼中滿是欣賞。她家境好,見識也多,但對這種傳統工藝的魅力依然感到震撼。
林雅雯則對溪流上的小石橋更感興趣,拿著個本子不停地畫著速寫。“這些橋好精致,每一座都不一樣。”
汪胖子則更關注實際:“曉陽,你看排水多好,巷子一點積水都沒有。”
詹曉陽默默地走著,感受著腳下鵝卵石的凹凸,目光掠過那些斑駁的牆壁和精美的裝飾。
重生而回,他對此地有著更複雜的感觸。前世他也曾來過,但那時心境不同,更多的是走馬觀花。
如今重遊,看著這些曆經數百年滄桑依然屹立的建築,他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時間、對傳承的敬畏。這些古老的宅院,何嘗不是一種“生意”?是前人傾注心血、經營家族、傳承文化的“大生意”。
劉小惠緊緊跟在詹曉陽身邊,她很少出遠門,更是第一次來到如此有曆史底蘊的地方。
她好奇地打量著一切,眼中充滿了新奇和一絲怯生生的歡喜。她偶爾會小聲問詹曉陽一些關於建築或曆史的問題,詹曉陽便結合自己前世的見識和剛才看到的介紹,耐心地給她講解。
他們參觀了寨內保存最完好的幾座代表性建築,如規模宏大的“許氏宗祠”,感受了潮汕宗族文化的莊嚴肅穆;也逛了逛以前作為集市的三條直街,想象著昔日這裡商賈雲集、人聲鼎沸的繁華景象。
最後,他們登上了古寨一側的製高點,俯瞰整個龍湖古寨全景。隻見一片片灰瓦屋頂如魚鱗般緊密排列,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其間點綴著綠色的榕樹和蜿蜒的溪流,在夕陽的映照下,仿佛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靜謐、古樸而又充滿生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真漂亮。”劉小惠依偎在詹曉陽身邊,輕聲感歎。
“嗯,”詹曉陽點點頭,心中一片寧靜,“老祖宗嘅智慧同心血,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