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四月三日,星期三,清明前夕。
潮城的天空從清晨起就布滿了鉛灰色的雲層,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水汽。
臨近出發時分,細細的、綿密的雨絲終於悄無聲息地飄落下來,濡濕了衛校的教學樓、操場和通往西湖公園的街道。
天氣陰沉,卻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今日活動的莊嚴肅穆——全校師生將前往西湖公園山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舉行清明祭掃悼念活動。
由於全校師生人數眾多,而通往西湖公園山上的道路狹窄,學校安排了各班級分批次、錯時前往。口腔班的集合出發時間被定在上午九點半,要求十點整準時到達紀念碑前。還不到九點,同學們就已經安靜地坐在了教室裡,等待著指令。教室裡沒有了平日的喧鬨,一種肅穆的氣氛在悄然流淌。
副班長黃文麗、學習委員許文珊和宣傳委員鄭月娥三位女班委,抱著幾個大紙箱走進了教室。箱子裡是她們提前組織女生們利用晚自習時間,用白紙和細鐵絲精心製作的小白花,以及一束束新鮮的、帶著水珠的淡黃色菊花。
“同學們,請大家依次上前來領取白花和菊花。”黃文麗輕聲說道。
同學們安靜地排隊,從三位班委手中接過那枚象征哀思的、素潔的小白花,和那朵代表敬意的、鮮嫩的黃菊花。
然後,大家相互幫忙,小心翼翼地將小白花用彆針固定在左胸前的衣襟上。
那一點潔白,在或藍或灰的校服上格外醒目,如同此刻每個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緬懷。
之後,大家便安靜地回到座位,默默等待,教室裡隻剩下窗外的雨聲和偶爾輕微的咳嗽聲。
九點半整,班長遊金彥扛著那麵鮮豔的班級紅旗,神情莊重地第一個走出教室。同學們自動按小組排成兩列縱隊,緊隨其後,在操場集合完畢。班主任蔡老師簡短地強調了紀律和意義後,隊伍便邁著整齊而沉靜的步伐,走出了校門,融入了潮城清明時節雨霧迷蒙的街道。
雨水打濕了同學們的頭發和肩膀,但沒有人打傘,也沒有人抱怨。
大家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莊重,沒有了平日上學路上的嬉笑打鬨,甚至連交談都極少。
隻有整齊的腳步聲踏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發出“沙沙”的聲響,和著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一首低回哀婉的進行曲。
路邊的行人也紛紛駐足,向這支沉默而有序的學生隊伍投來理解和讚許的目光。
十點整,口腔班的隊伍準時抵達西湖公園內的烈士紀念碑廣場。
紀念碑巍然矗立在蒼鬆翠柏環繞的小山崗上,需要登上數十級被雨水洗刷得乾乾淨淨的青石台階。
同學們踏著濕潤的台階,一步步向上,心情也隨著腳步愈發沉重與崇敬。
紀念碑全由花崗岩砌成,莊重雄偉,高聳入雲,在蒙蒙雨霧中更顯肅穆。
碑身四麵都鐫刻著醒目的文字。朝南的正麵,是鮮紅奪目的五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東麵刻著“永垂不朽”;西麵是“萬古長青”;而北麵,則銘刻著密密麻麻的、為潮城解放和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的英名。
全體同學在紀念碑前的廣場上整齊列隊,胸前的白花與手中的黃菊,在灰暗的天色下構成了一道悲壯而美麗的風景。
雨水順著大家的發梢、臉頰滑落,但沒有人伸手去擦,每個人都站得筆直,目光凝視著那座象征著奉獻與犧牲的豐碑。
簡單的整隊後,悼念儀式開始。
班主任蔡老師和班長遊金彥作為班級代表,抬著提前準備好的、寫有“潮城衛生學校口腔班全體師生敬獻”字樣的花圈,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到紀念碑基座前,鄭重地將花圈安放好,然後深深三鞠躬。
整個過程安靜得隻能聽到雨聲和彼此的心跳。
接著,紀念碑管理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走到隊列前,用帶著本地口音、略顯沙啞但充滿感情的語調,向同學們簡要介紹了這座紀念碑:
“同學們,這座潮城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一九五五年四月五日,碑高九米,是為了緬懷在漫長而艱苦的革命鬥爭中,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後繼、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們。希望同學們能銘記曆史,緬懷先烈,讓烈士的精神和紅色的基因,在你們這一代人中,代代相傳下去!”
工作人員簡短而飽含深情的介紹,在寂靜的雨聲中格外清晰,敲打在每個人的心坎上。
“全體師生,向革命烈士,默哀一分鐘!”班長用渾厚的聲音發出指令。
刹那間,整個廣場陷入了一片絕對的寂靜。
隻有雨絲落在樹葉上、石碑上、地麵上的沙沙聲,愈發顯得天地空曠,時間凝滯。
同學們紛紛低下頭,閉上雙眼。詹曉陽也低下頭,冰涼的雨水順著他的眼鏡框流下,鏡片很快變得朦朧,眼前的紀念碑和周圍的世界都模糊起來。
但他腦海中的畫麵卻異常清晰——他仿佛看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看到了先烈們浴血奮行的身影,聽到了衝鋒的號角與呐喊……這一分鐘的沉默,遠比任何喧嘩更有力量,它承載著無限的哀思與最崇高的敬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默哀畢。同學們按隊列順序,依次緩步上前,將手中那支象征著哀悼與敬仰的黃菊花,輕輕地、恭敬地放在紀念碑的基座周圍。
很快,碑座前便被金黃色的菊花環繞,在淒風冷雨中綻放著溫暖而堅強的生命色彩,仿佛在告慰長眠於此的英靈。
獻花結束後,同學們默默地轉移到紀念碑的北麵。這裡,冰冷的石碑上,鐫刻著一個個烈士的英名。
雨水順著碑文流淌,仿佛蒼天也在為這些逝去的年輕生命垂淚。
同學們靜靜地佇立在碑前,仰頭尋找著,默讀著那一個個陌生的名字,試圖通過這些名字,去想象他們曾經鮮活的生命和壯烈的事跡。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曾是一個如他們一般年輕、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生命,卻為了信仰和理想,永遠定格在了青春年華。
這種直觀的衝擊,比任何說教都更令人震撼。
林珊珊的眼圈紅了,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和雨水;黃朝彬緊抿著嘴唇,拳頭微微握緊;連平時最活潑的汪胖子,此刻也一臉肅穆。
詹曉陽透過模糊的鏡片,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心中湧起巨大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