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裡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人是社會的動物。
靠近同類,構築連接是每個人的本能。
在群體中,異類出現,聯結斷裂,迎來的就是排擠。
顧曉站在隊列中,感知著周圍若有若無的異樣眼光,嘴角勾起一抹自嘲。
果然啊,心理準備,終究隻是心理準備,自己也隻是個庸人而已。
個人環節還在繼續。
可經過顧曉的驚世操作,無論其他藝考生表現得多麼出彩,考場氣氛都顯得冷清。
當最後一個藝考生結束歌唱,主考官陳邑宣布進入下一輪時,這種窒息感才稍稍緩解。
“接下來是集體小品,題目是《重逢》,討論時間五分鐘。”
與之前出其不意的風格不同,陳邑這次解釋得極為詳細:
“和複試不一樣,我們不會看你們進行完整的表演。”
此言一出,考生們心再次提了起來。
陳邑目光緩緩掃過眼前的年輕麵孔,繼續道:
“在場的老師會在某個節點打斷你們,強行更改小品的情境。可能會要求你們立刻調整出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情緒,甚至強製你們進行即興的,肢體上的互動。”
話音落下,工作人員迅速上前,將顧曉、劉藝菲等八名考生引至考場一側用白色膠帶粗略標注出的準備區。
無形的壓力如同實質般,籠罩在每個藝考生心頭。
“主題是《重逢》,需要設計人物關係和前史,各位有什麼想法?”
一名身材高挑的男生率先開口,他語速很快,目光卻下意識地避開了顧曉。
“我們大多都是學生,背景最好固定在校園。”
短發女生接話,思路清晰道:“基礎情景為同學聚會,跨度三年,在這個框架下,情緒的醞釀無論是生疏還是熱切都很合理。”
眾人紛紛點頭,這確實是目前最穩妥的思路。
框架定好,討論氛圍很快熱切了起來。
建議提出,有的被否定,有的則被認可。
不知道是偶然還是刻意,幾乎每個人在提出想法時,眼神都會不經意地掠過顧曉,裡麵滿是畏懼與疏遠。
顧曉對此卻早有所料,在敲定自己的身份後就選擇一言不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不喜歡被強迫,自然不會強迫他人。
劉藝菲站在他身邊,有些無措,有些悲傷。
……
……
藝考生們激烈討論時,考官席上也流動著無聲的交流。
考官們的筆尖在評分紙上沙沙遊走,偶爾停頓,打上一個個意味深長的記號。
“三號於鴻的台詞不錯,可唱歌不太行,而且狀態太緊繃了,一會兒讓他即興表演一下。”
“那個短發小姑娘複試蒙古舞跳的不錯,長得也英氣。”
“陳鶴軒呢?剛剛朗誦出現了不小的失誤。”
考官們小聲交流,交換著眼神,用筆在紙上寫下一個又一個評語,每一個標點都可能決定藝考生的命運。
三試從來都是優中選優,每個名額都牽連著影視圈最核心的資源,容不得半點馬虎。
王勁淞的目光投向考區角落那個獨自靜立的少年,眼神複雜道:
“看來還是差點火候啊。”
“表演是團隊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