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的三策如同三道驚雷,在金鑾殿內炸響,餘波震蕩著每一位朝臣的內心。那“精兵”、“開源”、“破敵”之策,條分縷析,膽大包天卻又直指要害,勾勒出一幅於絕境中奮起的壯闊藍圖。
龍椅之上,皇帝蕭景琰的內心,遠比他表麵看起來更為波瀾洶湧。
驚豔!
他必須承認,張楓此子,再次給了他巨大的驚豔,甚至遠超京營大比之時。精簡京營,這是曆代君王都想做而不敢做、或做了也難成功的棘手難題,張楓卻敢直言不諱,並提出以新式戰法為核心進行篩選,思路清晰果決。戰爭國債,更是聞所未聞的奇思妙想,將民間財富與國戰綁定,若成,則開辟財源新徑,意義深遠。破敵之策,並非盲目熱血,而是深諳兵法虛實之道,步步為營,老辣得不像個年輕人。
此三策若得以順利推行,北疆危局或真可解,甚至能借此機會,革除京營積弊,充盈國庫,為大夏換來數十年的太平!此等才具,已非“棟梁之材”可以形容,堪稱“國士”之資!
然而,在這洶湧的驚豔之下,是更深沉、更冰冷刺骨的忌憚,如同潛伏在深海下的暗流,無聲卻致命。
此子崛起的速度太快!太詭異!
不過短短數月,從瀕死的紈絝,到經商奇才,到練兵高手,再到如今這廟堂之上縱論天下、指點江山的獻策者!這真的是那個他從小看著長大、勇武有餘而智謀不足的張楓嗎?
那份超越年齡的沉穩,那份洞察世事的犀利,那份敢於撼動既有利益格局的魄力……這一切,真的僅僅是因為“墜馬開竅”?
功高震主!權柄過重!
這八個字如同冰錐,狠狠刺入皇帝的心底。張家本就是軍中巨擘,在北疆舊部眾多,影響力深遠。若再讓張楓執掌精簡京營的大權,手握經過他親手錘煉的強兵,加之其恐怖的斂財能力,以及身邊若隱若現的楚王勢力……假以時日,朝中還有誰能製衡他?皇權又將置於何地?
絕不能讓他直接掌握核心兵權!更不能讓他留在京城,借著整頓京營的機會,將觸角深入軍隊核心!皇帝幾乎是在瞬間就做出了這個冷酷的決斷。
大殿內寂靜得可怕,空氣仿佛凝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禦座上那位天子身上散發出的無形壓力,等待著最終的裁決。
終於,皇帝緩緩開口,聲音平穩得沒有一絲波瀾,卻帶著定鼎乾坤的力量:
“鎮國公張楓,忠勇體國,獻策有功,朕心甚慰。”
先是定性的褒獎,肯定了張楓的忠誠與貢獻。
“然,”一個字,轉折得毫無煙火氣,卻讓所有人心頭一緊,“京營乃社稷根本,護衛京畿,關係重大。精簡之事,牽涉甚廣,需周密籌劃,穩妥推進,不可急於求成,以免生變。”
輕描淡寫之間,便將最敏感、最核心的“精兵”之策暫且擱置,無限期推遲。主戰派將領如安遠侯等人,臉上頓時露出焦急不甘之色,卻無人敢在此時出聲。
皇帝目光轉向戶部尚書周文甫和工部尚書:“至於‘戰爭國債’之議,構思新穎,或可彌補國庫一時之匱。著戶部、工部詳細論證,核算利弊,擬定詳儘章程條陳,再行決斷。”
將最新奇也最不確定的“開源”之策,交給了最保守的部門去“研究”,其結果可想而知,大概率會拖延下去,直至無疾而終。
最後,皇帝的目光重新落回張楓身上,那目光深邃,仿佛要將他從裡到外看個通透。他說出了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任命:
“當務之急,北疆烽火燃眉,軍心浮動,糧草轉運維艱,需得力之人前往坐鎮協調,傳達朕意,督促諸將戮力禦敵。”
“張楓。”
“臣在。”張楓心中澄明如鏡,已然知曉了皇帝的安排。
“朕命你為‘巡邊欽使’,即日啟程,奔赴北疆前線!賜你王命旗牌,可督察邊防諸事,協調各路兵馬,督辦糧草軍械轉運,有臨機專斷之權!望你不負朕望,不辱使命,協助北疆將士,穩住戰線,以待朝廷後續方略!”
巡邊欽使!
不是執掌京營的實權大將,也不是統領某路兵馬的統帥,而是一個位高權卻不直接掌兵的督察、協調之職!
這個任命,極其精妙,堪稱帝王心術的典範。它賦予了張楓極高的地位和名義上的權力王命旗牌),讓他足以震懾邊將,影響戰局,充分利用他的才智去穩定北疆。但另一方麵,它又巧妙地剝離了自己的兵權,讓他無法染指軍隊的根本,避免了尾大不掉的隱患。
這既是對他能力的認可與利用,希望他能做一把快刀,去斬斷北疆的亂麻;又是最深刻的防備與製衡,將他調離京城權力中心,放到一個看似風光實則危機四伏的位置上。
張楓瞬間洞悉了這一切。他心中並無多少意外,更無怨懟,反而有種“果然如此”的平靜。若皇帝真將京營和國債這等重權儘數交付,那才是違背常理。
“臣,領旨謝恩!必當竭心儘力,穩定北疆,以報陛下信任!”張楓躬身,聲音沉穩有力,聽不出一絲波瀾。
他知道,雖然沒有拿到最理想的權柄,但“巡邊欽使”這個身份,加上王命旗牌,已然給了他一個在北疆那個混亂而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拳腳的機會。危機之中,往往蘊藏著最大的機遇。
朝會散去,這項任命以最快的速度傳遍朝野,引發了比之前三策更為劇烈的震動。
而張楓,已然開始籌劃北上之行。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剛開始。
喜歡穿越國公爺,我在古代殺瘋了請大家收藏:()穿越國公爺,我在古代殺瘋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