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彆了喋喋不休但信息量巨大的瑪莎,張燁開著那輛吭哧作響的皮卡,載著勉強夠幾天用的補給品,沿著盧克警長指點的方向,駛向鎮子西邊儘頭的小山坡。
道路從坑窪的水泥路很快變成更顛簸的土石路,車輪卷起乾燥的紅褐色塵土。
越往上走,俯瞰著下方那片死氣沉沉的幽影鎮,那股縈繞不散的陰冷感似乎也愈發清晰,如同無形的潮水拍打著車窗。
皮卡終於在山坡頂上一處相對平坦的空地停了下來。
空地中央,就是“三清觀”。
張燁推開車門,第一眼看去,嘴角就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他的想象中,道觀應該是飛簷鬥拱,青磚黛瓦,哪怕再小再破,也該有幾分東方古韻。
眼前的建築隻能用“混搭得驚世駭俗”來形容。
主體結構是典型的德克薩斯西部風格:粗獷的原木框架,外牆用不規則的石塊和灰泥壘砌,低矮而敦實,像個放大的牲口棚。
屋頂是陡峭的斜坡,鋪著暗紅色的波浪形鐵皮,在烈日下反射著刺眼的光。
然而,就在這粗獷的美式“軀殼”之上,卻極其突兀地扣著一個中式屋頂!
雖然小了一號,比例失調,但那清晰的歇山頂輪廓、微微上翹的簷角,以及覆蓋其上的、顏色早已剝落大半的深青色琉璃瓦,都在無聲地宣告著它的“異類”身份。
更詭異的是,正對著大門方向,原本該掛招牌的地方,用粗大的鐵釘釘著一塊飽經風霜的深褐色木匾。
匾額上,三個雄渾有力的繁體楷書大字“三清觀”深刻其上,漆色黯淡卻筆鋒猶存。
匾額下方,又釘了一塊小得多的、嶄新的金屬牌,上麵用英文刻著:“sanqingguan”
中西合璧?
不,這簡直是文化對撞後的車禍現場,荒誕中透著一股子頑強的生命力。
張燁甚至能腦補出那位素未謀麵的師叔,是如何一邊叼著德州煙鬥,一邊指揮著當地木匠,固執地把故鄉的飛簷硬生生焊在這片異域的土地上。
“師叔,您老人家這審美,真是彆具一格。”張燁喃喃自語,苦笑著搖了搖頭。但不知為何,看著這塊格格不入的匾額,他心裡那點漂泊無依的孤寂感,竟奇異地淡去了一絲。
至少,這裡明明白白寫著“三清觀”,是他的地盤了。
推開那扇吱呀作響、明顯是後來加裝的厚重木門,上麵還殘留著模糊的八卦圖案雕刻,一股濃重的灰塵和黴味混合著淡淡的香燭餘燼氣味撲麵而來,嗆得張燁咳嗽了幾聲。
內部的光線有些昏暗。借著門口透入的天光,張燁看清了裡麵的景象。
空間不算小,但被規劃得極其簡單。沒有複雜的殿宇分隔,就是一個大開間。
然而,就是在這個充滿了粗獷原木梁柱和石頭牆麵的西部空間裡,硬生生塞進了一個純粹的中式道場!
正對大門,靠牆立著一座約一人高的神龕。神龕木質,雕刻著雲紋仙鶴,漆色斑駁卻莊重。
龕內供奉著三尊泥塑彩繪的神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正是道門至高無上的“三清祖師”。
神像前是一張同樣風格的中式供桌,桌麵上積著厚厚的灰塵,散落著早已乾癟發黴的供果和幾根燒到儘頭的蠟燭梗。
供桌一角,一個銅香爐歪倒著,裡麵是冰冷的灰燼。
神龕兩側的牆壁上,掛著幾幅同樣蒙塵的卷軸,依稀可見是道家的神仙畫像和符籙真形圖。
牆角倚著一杆褪色的杏黃幡旗,旗麵破了個洞。地麵上,散落著一些蒲團,早已被蟲蛀鼠咬得不成樣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神龕前方不遠處的地麵上,用朱砂混合著某種暗紅色礦石粉末,繪製著一個巨大的、覆蓋了半個廳堂地麵的八卦陣圖。
陣圖的中心,似乎還嵌套著更複雜的符文。
隻是年代久遠,又被厚厚的灰塵覆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整個場景充滿了強烈的違和感與時間停滯的滄桑感。
西部的狂野框架,包裹著東方的神聖內核,在塵埃中沉默對峙。
張燁放下手中的購物袋,環顧四周,心中五味雜陳。
法器、神像俱全,這師叔倒是個有心人,沒讓道統在這裡徹底斷了傳承。
但這積灰的程度,怕是至少荒廢了一兩年。
他走到供桌前,目光掃過桌麵上厚厚的灰塵,指尖拂過冰冷的香爐邊緣。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香爐底座下。
那裡壓著一封沒有信封的信,紙張泛黃,邊緣卷曲。
張燁的心跳快了一拍。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信紙,拂去上麵的浮塵。
信紙上的字跡遒勁有力,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用的是毛筆蘸墨汁寫就的繁體中文:
“後來者想必是師侄張燁):
此觀名‘三清’,乃吾於異域所辟一方淨土。地契文書俱在櫃中,依法而立,可安心。
觀中諸物,皆吾畢生所藏,隨爾取用。唯後院古井,凶煞彙聚,乃此地‘煞眼’所在。吾以畢生修為,輔以‘鎮物’及此廳八卦陣圖勉強封之,然非長久之計。切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井中之物,怨戾衝天,非尋常鬼魅。萬勿擅啟封印!萬勿靠近!更勿試圖度化!切記!切記!
此鎮名‘幽影’,非善地。濁氣深埋,人心叵測。汝既來此,當持守道心,明哲保身為上。
若力有不逮,速離!莫要逞強,步吾後塵。
櫃中另有一冊《本地異聞錄》,乃吾曆年探查所得,或可參詳。
然其中凶險,遠超汝之想象,閱之慎之!
吾大限已至,油儘燈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