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典的暖意如同陳釀,在伊甸鎮的日常中持續散發著餘韻,但蘇曉心中的拚圖遊戲,已悄然進入了關鍵階段。他並未大張旗鼓,所有的推演與排查都在絕對的靜默中進行,如同深海之下的暗流,表麵波瀾不驚。
書房再次成為了他運算的核心。桌麵上,不再是星圖或能量模型,而是三份看似毫不相乾的信息載體,被蘇曉以無形的法則之力懸浮排列,彼此間有細碎的光絲連接,構成一個不斷演化的三角結構。
第一份,是源自雨夜迷途者——那位采藥人零碎、驚惶的敘述。蘇曉從中提煉出幾個關鍵意象:“東邊山脈”、“白色石頭的山穀”、“古老壁畫”、“沉睡的氣息”、“誤觸機關般的震動”。這些詞語指向了一個具體的、可能存在的古老遺跡或封閉空間,其“古老”的程度,遠超伊甸鎮本身的曆史,甚至可能追溯到某個被遺忘的文明紀元。
第二份,是瓦爾特·楊留下的那份關於穩定星域文明藝術與哲學的金屬板資料。蘇曉並未關注那些哲學思辨,而是將精神力沉入資料附帶的、浩如煙海的文明遺跡圖鑒與編年史碎片中。他以其恐怖的檢索與比對能力,在無數信息洪流裡,鎖定了一個與采藥人描述有微弱吻合點的、已確認消亡的古老文明——其建築偏好使用某種特殊的白色石材,擅長利用地脈能量構建大型封閉式“聖所”,其信仰核心與“長眠”、“守護”、“輪回”等概念相關。這個文明在星穹列車的記錄中,被稱為“靜默紀元”的先行者,其遺跡大多能量耗儘,徹底死寂。
第三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是蘇曉自身持續捕捉到的那絲異常能量波動。他將其特征無限放大、解析:那“鏽蝕”感,並非物理上的氧化,更像是能量結構在漫長時光中自然崩解產生的“法則殘渣”;那“饑餓”感,並非主動的吞噬欲望,更像是一個殘缺本能對維持自身存在所需能量的微弱渴求;而那“古老”與“死寂”的氣息,則與瓦爾特資料中描述的“靜默紀元”遺跡能量簽名,存在著高度相似的底層邏輯!
三條線索,如同三條來自不同方向的溪流,在此刻彙合,指向了同一個源頭——
一個源自“靜默紀元”的、本應徹底死寂的古老遺跡或造物,因未知原因或許是采藥人的誤闖,或許是伊甸鎮日益濃厚的生機能量刺激),正在伊甸鎮附近的山脈中,極其緩慢且不穩定地……“蘇醒”!
它不是具有明確意識的惡靈,更像是一段卡死的程序、一個能量爐即將熄滅前最後的火花、或者一個殘缺的自動防衛機製。它的活動毫無邏輯,充滿了矛盾,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而精密的係統崩潰後留下的、互相衝突的碎片。
它渴求能量維持殘存,卻又排斥伊甸鎮過於“鮮活”的能量,因為它自身的法則基底是“靜默”與“終結”;它可能還保留著某些古老的防衛協議,會對闖入者如采藥人)做出反應,但其反應模式早已錯亂不堪。
蘇曉凝視著空中那由光絲連接的三份信息,眼神冰冷而銳利。謎題並未完全解開——是什麼導致了它的“蘇醒”?它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其不穩定的活動,最終會導向何種結果?是悄無聲息地再次沉寂,還是可能引發不可控的能量崩潰,甚至……波及伊甸鎮?
但至少,敵人的輪廓,已然清晰。
它並非來自星海的威脅,也非本土自然靈的異變,而是沉睡於腳下這片土地深處的、一段本該被時光埋葬的古老回響。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伊甸鎮現有秩序與生機的一種潛在汙染和威脅。
蘇曉緩緩收起懸浮的信息,所有光絲隱沒。他走到窗邊,望向那片在陽光下顯得寧靜而蒼翠的連綿山巒。此刻,在他眼中,那山巒的陰影之下,仿佛潛藏著一個巨大而殘缺的、由白色石頭和冰冷法則構成的幽靈。
探查,不再是可選事項,而是必要的防禦。為了守護眼前這片由櫻花、點心與歡笑構成的日常,他必須去麵對那片被遺忘的、屬於“靜默”的陰影。
下一步,便是決定如何介入,以及……何時出發。
喜歡崩壞因緣精靈第一季請大家收藏:()崩壞因緣精靈第一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