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廣寒宮”前哨站的控製中心,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不是恐慌,而是一種極度壓抑的、專注的凝重。所有屏幕上都閃爍著同一條刺眼的紅色警報:“一級能源中斷,‘虹吸點’活性喪失”。
那維係著前哨站運轉、並通過微弱激光束向地球“方舟”基地傳遞救命能量的“幽能流”,如同被吹熄的燭火,徹底熄滅。指向月心的探測器傳回的數據顯示,那個幽藍的幾何入口依舊存在,但其表麵的光紋徹底黯淡、固化,仿佛從活躍的“泉眼”變成了一塊冰冷的、雕刻精美的金屬浮雕,拒絕再與外界進行任何能量交換。
“‘星之遺物’……關閉了。”陳明博士的聲音沙啞,卻反常地沒有太多意外。長期的觀測中,他們早已意識到這遺跡的能源輸出極不穩定,且完全不受控製。依賴它,本就是一場豪賭。
地球,“龍穴”基地。
李潔接到了來自月球的緊急報告,她的反應同樣驚人地冷靜。
懸頂之劍終於落下,帶來的不是毀滅,而是一種殘酷的清晰。
沒有時間哀悼或恐慌。李潔立刻走向指揮台,她的聲音通過加密頻道傳向“廣寒宮”和全球所有尚能接收信號的避難所:
“通告全體單位。‘星之遺物’進入休眠期,外部能源供給中斷。‘尋月計劃’轉入純科研模式。即刻起,啟動‘薪火’協議最終階段。我們依靠自己。”
命令簡潔、冰冷,卻帶著斬斷所有幻想的決絕。
希望並未破滅,隻是改變了形態。它不再來自遙遠的施舍或危險的交易,而是蘊藏在“廣寒宮”和“方舟”基地的服務器裡,那是過去一段時間,人類科學家們如同螞蟻啃骨頭般,從月球遺跡泄漏的能源和散逸的數據中,艱難解析出的零星技術碎片。
現在,這些碎片成了唯一的火種。
“方舟”基地,材料學實驗室。沒有歡慶,隻有一片狼藉和熬得通紅的眼睛。實驗台上,一塊巴掌大小、呈現暗啞金屬光澤的材料正在接受強度測試。它並非來自月球金屬的直接仿造,那種合金的合成條件遠超當前地球工業能力,而是研究人員受其獨特的能量導流微觀結構啟發,采用現有材料進行替代和重組後,意外得到的產物。
“抗壓強度達到預定指標的百分之九十二!能量傳導損耗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工程師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激動,儘管他的手指被飛濺的碎片劃傷正在流血。這點提升,意味著下一代避難所支撐結構的壽命可以顯著延長,意味著能量傳輸中的浪費可以減少。
月球,“廣寒宮”生態循環單元。基於對“幽能”特定諧波的初步理解,工程師們拆解了燒毀的能量導流器,將其核心原理簡化再簡化,應用到一套老舊的水培農業光照係統中。微弱的、經過調製的光波照射在基因改良的苔蘚和藻類上。
“生長速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有效成分產出穩定!”農業學家看著數據,幾乎要落下淚來。這點微光,無法照亮整個地下城,卻可能讓更多孩子免於營養不良。
這一點一滴的、微不足道的進步,通過尚存的網絡艱難傳遞。沒有驚天動地的突破,隻有無數個在絕望中埋頭苦乾的身影,將解析自遠古遺跡的星塵之火,小心翼翼地拾起,試圖點燃屬於人類自己的爐灶。
內部衝突依然存在。“斷脊者”的聲音依舊刺耳,斥責“地命總署”浪費最後資源去研究一個“死物”。但越來越多的民眾,在切身體會到那一點微小的、切實的技術改善後,開始選擇沉默地支持。一碗更稠的粥,一盞更亮一點的燈,比任何口號都更有說服力。
李潔站在“龍穴”的觀測窗前,腳下是沉寂的地球,頭頂是同樣陷入沉寂的月球。外部的一切饋贈和威脅都已消失。
人類文明,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輪,失去了所有外來的動力和牽引,也甩掉了拴在身上的危險鎖鏈。它正依靠著船上船員們自己打造的、依舊簡陋的船槳,在無垠的黑暗深海中,開始了一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的、艱難而緩慢的劃行。
前途未卜,但每一次槳葉劃破水麵,都清晰無誤地證明著:他們還活著,並且,靠自己活著。
喜歡軀殼之縛:星海蟲祖請大家收藏:()軀殼之縛:星海蟲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