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城返回白沙灣的大巴車上,林海小心地將大賽二等獎的證書和那張十萬元的支票收好。
車窗外的景色從繁華都市逐漸過渡到熟悉的沿海公路,他的心情也慢慢沉澱下來。
這次參賽收獲遠超預期。
不僅拿到了獎金,更重要的是,在比賽現場他結識了幾位對海洋養殖深有研究的專家,還有一家專注農產品電商的平台負責人表達了合作意向。
“白沙灣”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留下了印記。
回到合作社,迎接他的是社員們真誠的笑臉和祝賀。
蘇曉月已經將證書複印放大,端端正正地貼在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
那十萬元獎金,按照林海的想法,直接劃入了合作社的公共賬戶,作為下一步發展的儲備金。
“這下好了,咱們合作社也算是有名號的了!”
老根叔笑得合不攏嘴,仿佛那證書是他自己得的一般。
短暫的慶賀後,生活迅速回歸原有的節奏。
第二天拂曉,林海便和阿水伯等人一起駕著“海溪號”出海。
晨光中的海麵泛著金鱗,船舷破開平靜的水麵,帶起白色的浪花。
他們今天要去收取幾天前布下的蟹籠,並巡查藻林的情況。
拉起第一個蟹籠時,沉甸甸的手感就讓眾人眼前一亮。
籠子裡擠滿了揮舞著大螯的蘭花蟹,個頭勻稱,活力十足。
“這一籠怕是有二十多斤!”阿水伯估摸著,“市價現在差不多二十五元一斤,這一籠就是五百多塊!”
連續起了十幾個蟹籠,收獲都相當不錯,主要以蘭花蟹和石夾紅蟹為主,偶爾還有幾隻肉蟹。
粗粗算下來,僅這批蟹籠,就能帶來近六千元的收入。
合作社的賬目上,又將添上穩定的一筆。
隨後,他們來到藻林區。
新移植的紫藻已經基本適應了環境,顏色愈發鮮亮,在清澈的海水中舒展著“身軀”。
林海啟動水質監測係統,各項數據在屏幕上跳動,均在安全範圍內。
秦雨之前擔心的病蟲害問題並未出現,那套新安裝的十萬元監測係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預警作用。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返航時,林海隨身攜帶的警戒網接收器再次發出了輕微的“嘀嘀”聲,不同於上次魚類觸發的短促警報,這次的聲音更持續,指向藻林區東南邊緣。
林海心中一凜,立刻操控水下無人機前往目標區域。
畫麵傳回,並未發現潛水員或大型船隻,但在海底泥沙上,卻清晰地留下了幾道類似雪橇劃痕的印記,一直延伸到警戒網附近便消失了。
“是水下推進器的痕跡。”
林海沉聲道。對方的技術手段,顯然又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