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白沙灣還籠罩在一層薄霧中。
林海站在“海溪號”船頭,檢查著即將帶下海的裝備。
秦雨正在將最後一批采樣瓶裝進防水包,她的動作麻利而專注。
“根據水文資料,b點應該就在這附近。”
秦雨指著聲納屏幕上顯示的區域,“底質以沙泥為主,夾雜少量碎珊瑚,非常適合藻類附著。”
林海點點頭,調整著手中水下無人機的控製器。
這是他用氣運值兌換的新裝備,小巧卻功能強大。他看了一眼視野角落的氣運值——87100,足夠應付今天的探索。
“我先放無人機下去看看情況。”
林海將無人機緩緩放入水中。
透過傳回的實時畫麵,海底世界逐漸清晰。
陽光透過海水,在沙地上投下晃動的光斑。一群小魚遊過,銀白的腹部反射著光芒。這裡的地勢比現藻林區域略為平緩,水深約四十米,能見度不錯。
“看那邊,”林海指著屏幕一角,“有片海草長得不錯,說明養分充足。”
秦雨湊近觀看,發絲被海風吹得輕拂過林海的手臂。
“確實,這片區域看起來很健康。我們選幾個點采樣吧?”
林海操縱無人機采集了不同區域的底質樣本。
隨後,他換上潛水裝備,準備親自下海勘察。
“小心點,”秦雨叮囑道,“雖然比藻林區淺,但四十米也不容小覷。”
林海比了個ok的手勢,翻身入水。
水下世界瞬間將他包圍。
他調整呼吸,緩緩下潛。壓力逐漸增大,但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到達海底後,他拔出隨身攜帶的取樣器,開始工作。
沙泥很柔軟,他用手輕輕撥開表層,觀察下麵的成分。
正如秦雨所說,這裡底質疏鬆,富含有機質,是藻類生長的理想環境。
他采集了幾個樣本,裝進特製的網袋中。
就在他準備返回時,一處珊瑚礁後的景象吸引了他的注意。
一片茂盛的海藻在洋流中搖曳,形態與他正在培育的紫藻有些相似,但顏色更為深沉,近乎墨綠。
林海遊近觀察,發現這片海藻長勢極好,葉片肥厚,顯然很適合這片水域的環境。
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了一些樣本,心中升起一個想法——或許可以嘗試將這種海藻與紫藻雜交,培育出更適合在此地生長的新品種。
回到船上,林海將樣本遞給秦雨,同時描述了那片海藻的情況。
“很有意思,”秦雨仔細觀察著墨綠色海藻,“從形態上看,這應該是當地的一種原生藻類,如果能與我們培育的紫藻結合,或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返航途中,林海一邊駕駛船隻,一邊思考著移植計劃。
b點的條件確實理想,不僅有合適的底質和深度,還有天然的海藻群落,說明生態環境健康。
移植到這裡,成功率應該很高。
“我想儘快開始移植,”林海對秦雨說,“就定在三天後,趁下周潮水較緩的時候。”
秦雨點頭讚同:“我會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下午,合作社辦公室內,林海、蘇曉月和秦雨圍坐在電腦前。
屏幕上顯示著“藍海優品”采購經理的名片——李靜,一個看上去乾練的中年女性。
“準備好了嗎?”
蘇曉月輕聲問道,她的手放在鼠標上,隨時準備點擊連接。
林海深吸一口氣,點點頭。
他今天特意換了件乾淨的襯衫,背景也選在了合作社新裝修的會議室,看起來專業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