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的討董檄文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巨石,在天下激起了巨大的波瀾。應者雲集,各路心懷漢室或彆有所圖的州郡長官、豪強勢力,紛紛率兵向約定的會盟地點——兗州酸棗縣彙聚。一時間,酸棗周邊旌旗蔽日,營寨連綿數十裡,人喊馬嘶,兵甲鏗鏘,彙聚成了一股足以令洛陽城中的董卓也為之側目的強大力量。
雖稱“十九路諸侯”,實則大小勢力混雜,主要的核心力量包括:
1.青州牧劉衍:作為檄文發起者,率四萬青州精銳含關張步卒、張趙騎兵、典韋親衛及後勤輔兵)抵達,軍容最為嚴整,裝備精良,成為會盟中實力最雄厚的一支。
2.渤海太守袁紹:帶領三萬渤海兵卒而來,其“四世三公”的顯赫門第,使得眾多士族出身的地方官員隱隱以其為首。
3.後將軍袁術:掌握南陽富庶之地,糧草豐足,率兩萬餘兵馬,與其兄袁紹既合作又競爭。
4.驍騎校尉曹操:自陳留散家財招募的五千義兵,雖人數不多,但士氣高昂,且曹操本人因刺董之舉,聲望正隆。
5.冀州牧韓馥:提供大量糧草補給,但兵馬不多,態度搖擺。
6.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各率數千至萬餘不等的兵馬。
7.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等亦派兵參與,遙相呼應。
8.北平太守公孫瓚:率一萬五千精銳步騎,其中包括著名的“白馬義從”,其麾下一名麵色沉靜、耳垂碩大的步弓手劉備,帶著招募的將領,亦隨軍前來,試圖在此天下盛事中尋找機遇。
各路諸侯抵達後,首要之事便是設立盟壇,推舉盟主。
這一日,酸棗城外,臨時築起的高壇之上,旌旗招展。各路諸侯依序列位,麾下猛將謀士立於其後,場麵壯觀。劉衍作為發起者,自然居於前列,身後關羽、張飛、趙雲、典韋四大猛將一字排開,氣勢奪人;賈詡、徐庶立於文官序列,冷靜觀察。
袁紹四下環顧,見自己門第最高,心中已有計較,正欲開口,卻有人搶先發聲。
濟北相鮑信朗聲道:“今日會盟,旨在討逆,需一位德高望重、實力雄厚之人為盟主,方能號令群雄,齊心戮力。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可為盟主!”
此言一出,不少依附袁紹的太守紛紛附和。
然而,曹操卻出言道:“本初兄門第威望,操亦敬佩。然此番會盟,首倡義兵、傳檄天下者,乃是青州劉使君!使君乃漢室宗親,討逆更具大義名分,且青州兵精糧足,功勳卓著,操以為,劉使君更宜為盟主!”
雙方支持者頓時爭論起來。袁紹麵色不變,但眼神深處閃過一絲不悅。袁術則冷哼一聲,顯然對兄長和劉衍都不太買賬。
劉衍將一切看在眼裡,心知這盟主之位看似風光,實則是眾矢之的,且聯軍各懷鬼胎,盟主之令能否通行還是未知數。他上前一步,聲音清越,壓過了現場的嘈雜:
“諸位!今日我等彙聚於此,隻為一事:討伐國賊董卓,匡扶漢室!至於盟主之位,衍年輕德薄,不敢居之。本初兄名滿天下,眾望所歸,衍以為,由本初兄擔任盟主,再合適不過!衍及四萬青州將士,願聽從盟主號令,共誅國賊!”
他主動退讓,既給了袁紹麵子,避免了內部紛爭,也彰顯了自己的氣度與以大局為重的胸懷。同時,他強調“聽從盟主號令”,也為自己保留了行動的自主性,畢竟他實力最強,袁紹的號令若是不合他意,他自有辦法應對。
果然,劉衍此話一出,爭論立止。袁紹臉上露出笑容,對劉衍的識趣頗為滿意,假意推辭一番後,便順勢應承下來。曹操看了劉衍一眼,目光中帶著一絲探究與欣賞。
於是,在眾人的見證下,袁紹登壇祭天,宣讀盟誓,正式就任討董聯軍盟主。他隨即任命:
·其弟袁術總督糧草,供應各營。
·劉衍、曹操、公孫瓚等為先鋒,伺機進兵。
·其餘諸侯各守營寨,聽候調遣。
會盟既成,龐大的聯軍如同一隻緩緩蘇醒的巨獸,將目光投向了西方那虎踞龍盤的洛陽城,以及城中那位暴虐的國賊董卓。
然而,在高漲的士氣之下,暗流已然湧動。糧草分配、進軍序列、戰功歸屬……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成為撕裂這脆弱聯盟的導火索。劉衍回到自家營寨,對賈詡、徐庶低聲道:“盟主已定,好戲,才剛剛開始。傳令下去,我軍謹守營盤,沒有我的將令,不可輕動。先讓其他人,去試試董卓的西涼鐵騎,究竟有多硬。”
酸棗會盟,拉開了討董之戰的序幕,也開啟了劉衍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爭霸之路。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