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市的晨霧還未散儘,三座白棚已在街口立得筆直。
棚頂的布幔被風卷起又落下,“疫診堂“三個字在霧氣裡時隱時現,像三把懸著的銀針,紮得圍觀百姓直犯嘀咕。
“那不是前兒夜在公堂上撕了賬冊的雲王妃?“賣炊餅的老張頭踮腳望,竹扁擔在肩頭壓出紅印,“我家婆娘說,她拿把銀刀在裴家管家手腕上劃拉兩下,就審出了貪墨三千兩的賬——“
“噓!“賣胭脂的王娘子慌忙扯他袖子,眼神往醫棚方向飄,“沒看她正發藥湯?“
雲知夏立在棚前,素色裙角沾著晨露。
她接過白芷遞來的陶碗,碗裡浮著幾葉銀花,藥香混著霧氣鑽進人鼻腔。“一人一碗,熱乎著喝。“她聲音清泠,指尖在碗沿叩了叩,“這湯去濁氣,連喝三日,保你秋冬少咳半聲。“
藥童捧著木桶穿梭人群,陶碗相撞發出清脆的響。
有個紮羊角辮的小丫頭擠到最前,仰著臟乎乎的臉:“阿姊,我阿娘咳得睡不著......“
雲知夏蹲下身,替她理了理亂發:“喝了這湯,阿姊再去你家,給阿娘紮兩針。“小丫頭眼睛亮起來,捧著碗小口抿,藥汁順著嘴角往下淌。
“王妃,若他們不來呢?“崔婉兒不知何時站到她身側。
這位前太醫之女今日換了月白襦裙,發間卻仍彆著根銀針——那是她製藥用的。
她望著街角那口老井,井邊青苔被晨露浸得發亮,“裴硯之的人若縮著不投毒......“
“他們會來。“雲知夏的目光也落在井上。
井欄刻著“正德十年“,石縫裡塞著半截香灰,是百姓求平安的。
她想起昨夜裴硯之書房暗格裡的密信,墨跡未乾的“引疫於東市“,喉間泛起冷意,“裴家倒了,但背後的人要的不是一個裴硯之。
他們需要一場瘟疫,把水攪渾,才能洗掉裴家敗落的痕跡。“
話音未落,井邊突然傳來動靜。
小啞不知何時蹲在井沿,蒼白的指尖抵著石壁,像隻警覺的狸貓。
他後背繃得筆直,突然渾身劇顫,手指在泥地上快速劃拉——一隻鳥,翅膀展開,腹下墜著顆紅丸。
雲知夏瞳孔微縮。
她快步走過去,蹲在小啞身側。
少年的指甲縫裡沾著井壁的泥,劃的圖案還帶著濕意。“飛禽投毒?“她輕聲問。
小啞重重點頭,指尖又戳了戳井裡的水麵。
“白芷!“她轉身喊,“帶四個藥童,把這口井封了。
加木蓋,壓三塊青石。
再去西市買三口新井,就說......“她頓了頓,勾唇一笑,“就說靖王府捐的,給東市百姓用。“
白芷應了聲,撩起裙角就跑。
雲知夏又喚過兩個藥童:“你們扮作挑夫,輪班守井。
有人靠近就問"擔水啊?
我幫你",記著——“她指節叩了叩自己太陽穴,“眼睛放尖些。“
藥童們領命而去。
崔婉兒望著他們的背影,突然笑了:“你這哪是設醫棚,分明是布了張網。“
“網口得收得慢些。“雲知夏望著被蓋上的老井,風掀起她額前碎發,“收太快,魚就驚了。“
是夜,東市的更夫敲過二更。
雲知夏在醫棚裡翻著《千金方》,燭火被風撲得忽明忽暗。
忽聽外頭“撲棱“一聲,像是什麼東西墜地。
她推門出去,就見井蓋上落著隻灰鴿,翅膀上沾著血,腿上綁著個蠟丸。
崔婉兒舉著燭台湊過來,火光映得蠟丸發亮:“這是......“
“霜髓粉。“雲知夏捏碎蠟丸,指尖沾了點粉末,湊到鼻前聞,“帶點苦杏仁味。“她抬眼望向夜空,星辰被烏雲遮了大半,“他們連信鴿都用上了,倒是急得很。“
崔婉兒皺起眉:“那逆霜散得加快煉。
我昨夜試了三爐,用清源髓做引......“
“今夜必須出藥。“雲知夏打斷她,“裴家的人等不了,他們要的是瘟疫儘早發,儘早把臟水潑過來。“
後半夜,藥廬裡飄出刺鼻的藥味。
崔婉兒守著藥爐,額頭沁著汗,白芷在旁邊扇風,火舌舔著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