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火通明,映照著龍椅上那位已是暮年的帝王——朱元璋。他的臉龐刻滿了歲月與權謀的溝壑,眼神雖略顯渾濁,但偶爾開闔間,依舊有精光閃爍,不怒自威。殿內檀香嫋嫋,卻驅不散他眉宇間那一絲深植骨髓的凝重。
他曾與魔鬼同行十年,深知那陰影中的力量是何等詭譎難測。幸得那位白衣教主雷霆出手,方斬斷枷鎖,真正將乾坤握於己手。這份經曆,讓他對“失控”二字有著遠超常人的恐懼與警惕
擺脫掣肘後的朱元璋,爆發出驚人的治國能量。他並非高枕無憂,反而更加勤勉,仿佛要將被浪費的十年追回來。每日天未亮便起身,批閱奏章直至深夜,案頭那堆積如山的文書,是他與帝國脈搏的直接連接。
他推行“考成法”,嚴苛考核官員績效,對貪腐更是零容忍。空印案、郭桓案,血流成河,震懾天下百官。他深知,乾淨的朝堂是抵禦一切邪祟的基礎。
他大力推行“屯田製”,軍隊自給自足,減輕百姓負擔。興修水利,如整治黃河、修建塘堰,令飽經戰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頒布《大明律》,規範社會秩序,雖嚴酷,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穩定。
他重建科舉,大力提拔寒門學子,打破門閥壟斷。編纂《大明集禮》,確立國家禮儀製度。
在他的鐵腕治理下,大明帝國如同一個久病初愈的巨人,迅速強壯起來。田野裡稻穀飄香,市集中商賈雲集,國庫日漸充盈,百姓雖仍畏法如虎,卻也終於能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迎來難得的“洪武之治”。這一切,都源於他內心深處一個堅定的信念:唯有強大的帝國和安定的民心,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鬼穀”這類勢力滋生的土壤。
然而,與鬼穀的交易,尤其是長子朱標之死,如同一個無法愈合的傷口,在夜深人靜時隱隱作痛。這份愧疚與後怕,促使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做出一項影響帝國數百年的決定。
他召來翰林學士,親自口述,字字斟酌,將一條鐵律鐫刻在傳國遺詔之中,其言辭之決絕,遠超曆代帝王:
“後世子孫,不得倚仗任何邪魔外道之力,不得與任何詭譎勢力妥協。凡我朱明君王,當持正守國,禦敵於外。倘遇不可抗之強敵,寧效上古之君,親禦甲胄,死社稷於國門,亦絕不屈膝以求苟安!”
這便是後世概括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內核!這條鐵律,如同熔鑄在朱明皇族血脈中的鋼鐵意誌,在其後兩百餘年風雨中,無論是麵對北方蒙古的卷土重來,還是東南倭寇的肆虐,亦或是朝堂內部的傾軋,乃至王朝末路時內憂外患的絕境,大明的皇帝們,竟真的無一人違背此訓,用各自的方式,詮釋了這份剛烈與尊嚴。
隨著年事漸高,朱元璋的思慮也愈發縝密,甚至到了多疑謹慎的地步。他深知鬼穀手段之詭異莫測,潛伏之深。在考量帝國繼承人之際,他的目光落在了文武雙全、戰功赫赫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身上時,心中卻升起了強烈的疑慮與不安。他清晰地記得,朱棣早年曾與已被鏟除的鬼穀重要黨羽、大將軍藍玉等人有過接觸,雖無確鑿證據表明朱棣已受控製,但誰能保證鬼穀沒有在雄心勃勃的燕王身上埋下某些不為人知的暗手或後門?
這份對鬼穀殘餘勢力可能借殼重生的深深恐懼,最終壓倒了對兒子能力的欣賞。為了確保朱明江山徹底擺脫鬼穀的陰影,永絕後患,朱元璋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極為驚人也極為冒險的決定:他毅然放棄了無論從能力、威望還是年齡都更為合適的燕王朱棣,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太子朱標一脈,選擇了當時尚在繈褓之中的皇孫——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定為帝國繼承人。
其核心考量,正基於時間線:朱允炆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恰好是鬼穀勢力在中原被基本肅清之後。在這相對“乾淨”的環境下長大的朱允炆,理論上與鬼穀絕無任何牽扯,是確保王朝未來不被邪惡勢力滲透的“最安全”選擇。
然而,這份出於王朝安全最高考慮的“過分謹慎”,卻嚴重忽視了政治現實的平衡與人心的向背。才華橫溢、手握重兵且早已對皇位有所期待的燕王朱棣,如何能甘心臣服於一個年幼的侄兒?朝中諸多勳貴武將,又與常年鎮守北疆、深諳兵事的朱棣關係密切。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因其年輕且急於削藩,終於引爆了積累已久的矛盾。靖難之役爆發。這場持續數年的內戰,本質上是朱元璋為確保江山免受鬼穀侵蝕而做出的極端繼承安排所引發的劇烈政治反彈。
最終,燕王朱棣憑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長期經營的實力,攻入南京,推翻了自己的侄兒,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朱棣即位後,或許是為了擺脫南京舊有政治勢力的束縛,或許是基於其北疆成長的經曆和戰略考量,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防禦北方蒙古殘餘勢力,真正做到“天子守國門”,他毅然決定遷都北京。
於是,大明的政治中心北移,一座嶄新的紫禁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拔地而起,永樂皇帝以其雄才大略,開啟了一個被稱為“永樂盛世”的輝煌時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五征漠北,聲威遠播。而這一切的起點,卻源於其父朱元璋對那隱藏在曆史陰影中的“鬼穀”勢力,一份刻骨銘心的恐懼與一場看似成功、卻餘波浩蕩的清算。曆史的吊詭,莫過於此。
喜歡逍遙傳人,我讓喬峰多活百年請大家收藏:()逍遙傳人,我讓喬峰多活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