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學校成了“愛鳥校園”,竹製鳥食罐成了標配。
竹安的保鮮筐出了迷你款,專門給城裡人家裝水果。
有個寶媽發視頻,說孩子總抱著小竹筐玩,吃飯都要把勺子放裡麵,“比玩具還親”。
竹安看著視頻裡孩子啃竹筐的樣子,想起竹溪小時候也愛啃竹製的磨牙棒,笑了:“竹子這東西,從小就能處出感情。”
迷你筐子後來成了母嬰店的暢銷品,寶媽們說“讓孩子從小摸點實在東西好”。
深秋摘山楂,竹溪帶著明星徒弟來體驗,明星學著用竹筐裝山楂,卻總把紅果捏爛。
竹安媽在旁邊教:“得像摸孩子臉蛋似的,輕著點。你太奶奶摘山楂,指甲蓋都不帶紅的。”
明星跟著學,果然沒再捏爛,自己舉著筐子拍視頻:“這筐子教會我溫柔。”
視頻發出去,好多人留言說要學竹編,“想變溫柔點”。
王竹安的竹樓裡,孩子們開始編竹製的燈籠,準備中秋用。
那個結巴的孩子編的燈籠最特彆,骨架歪得像被風吹過,卻在裡麵放了串小竹魚,搖起來“嘩啦”響。
孩子舉著燈籠說:“這……這是會……會唱歌的燈籠。”
中秋那晚,竹樓掛滿了這樣的燈籠,風一吹,滿院子都是“嘩啦”聲,像無數隻竹魚在唱歌。
竹溪設計了款竹製的筆記本,封麵用竹片拚出老竹棚的樣子,內頁紙裡混著竹纖維,寫字時帶著沙沙聲。
作家們都愛用,說“這紙能讓人靜下心來,寫出實在話”。
有個暢銷書作家在扉頁上寫:“願筆下的字,像竹家的篾條,紮實,有韌勁。”
竹溪把這本書擺在博物館,跟鐵雄的老賬本放在一起,說“都是寫日子的”。
年底,那個好萊塢明星帶著自己編的竹魚來拜年,魚尾巴歪得更離譜,卻掛著條紅布條,跟鐵雄的老竹魚一個樣。
他用中文說:“這魚……是我的家人了。”
竹安把他編的魚掛在老竹魚旁邊,說“這下祖孫團聚了”。
明星看著兩條魚,突然鞠躬:“謝謝太爺爺的魚。”
滿棚的人都笑,笑聲震得竹器“叮叮當當”響。
大年初一,竹安給孩子們發紅包,用的是竹溪編的小竹袋,上麵繡著歪歪扭扭的“福”字。
孩子們舉著竹袋跑來跑去,竹片碰著竹片,“當當”響。
竹芽看著這光景,突然想起鐵雄當年給孩子們發糖,也是用竹製的小簸箕,說“竹器裝的糖更甜”。
現在看,還真是這樣,竹袋裡的紅包,好像比彆的都沉點,暖點。
風穿過竹林,帶著桂花香,老竹魚和新竹魚在牆上輕輕晃,紅布條碰在一起,像在拉手。
竹安知道,這故事還得接著編,一年又一年,一輩又一輩。
隻要這竹林還在,這竹棚還在,這滿棚的笑聲還在,就永遠編不完。
竹安的迷你保鮮筐成了網紅,有個甜品店老板找上門,說要用它裝提拉米蘇。
竹安特意在筐底編了層細竹絲,防蛋糕渣漏出來。
老板擺出來的甜品,竹筐配著奶油黃,拍照發網上,點讚量比平時多三倍。
有人問筐子在哪買,老板笑:“這是竹家的獨家款,想買得先吃塊蛋糕。”
竹安聽說了,給老板送了個更大的竹筐:“裝生日蛋糕用,保證比紙盒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