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了“菜單理論”的那個晚上,我激動得一夜沒睡。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了武林秘籍的張無忌,恨不得立刻就殺回市場,把之前虧掉的錢連本帶利地贏回來。
但這一次,我按捺住了內心的衝動。
我腦海裡浮現出老李那張波瀾不驚的臉。他一定會說:“麵還沒和好,就想下鍋?”
是啊,我隻是明白了道理,但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菜單”。老李的菜單是賣牛肉麵,那我的菜單是什麼?我的“牛肉麵”、“陽春麵”和“涼麵”又分彆對應著什麼樣的股票?我的“加牛肉”和“加蛋”策略,又該如何量化?
於是,我開始了長達數月的“閉關修煉”。
我沒有再碰一分錢的實盤。我把張凱給我的那十一萬塊錢,原封不動地鎖在箱子裡。我所有的實踐,都在一個模擬交易軟件上進行。
我每天依舊去麵館幫忙,但我的心態,已經從一個學徒,變成了一個研究員。我不僅觀察老李如何經營,我開始把他所有的行為,都嘗試著數據化、模型化。
經過反複的思考、推演和自我否定,我終於構建出了我的第一套交易係統——我稱之為“牛肉麵交易係統1.0版本”。
這套係統的核心,就是把老李的菜單哲學,徹底量化。
第一、我的“選股池”:
“招牌牛肉麵”核心藍籌倉位):這類股票,必須滿足幾個硬性條件:
必須是行業龍頭,具有強大的護城河。
過去五年的淨資產收益率roe)必須持續大於15。
市盈率必須處於曆史百分位的30以下。
公司管理層必須穩定、靠譜,沒有亂七八糟的黑曆史。
買入時機:隻有當這類股票因為市場恐慌比如大盤暴跌)而被錯殺,出現我計算出的“低估”價格時,我才會買入。這部分倉位,我定義為“底倉”,輕易不動,做時間的朋友。
“陽春麵”低風險套利倉位):這類機會,不一定是股票,它追求的是高確定性、低回報。
比如:可轉債的折價套利、etf的場內外差價套利、臨近期的要約收購套利等。
這些機會的特點是,肉不多,但幾乎沒有風險,像吃陽春麵一樣,不求美味,但能果腹。
操作策略:發現符合模型的套利機會就參與,賺取確定的收益,積少成多。這部分資金,用來提高整個賬戶的穩定性和資金利用率。
“涼麵”趨勢題材倉位):這是我之前最癡迷,也是虧得最慘的部分。現在,我給它戴上了最嚴格的“鐐銬”。
前提:必須是大盤處於明確的上升趨勢中比如站上60日線)。熊市和震蕩市,堅決不做“涼麵”。
標的:必須是當下市場最熱門、辨識度最高的龍頭股,絕不買跟風的雜毛。
買點:我不再追求抄底,而是采用“右側交易”,即等待股價突破關鍵壓力位,形態確認後,再進場追漲。
最關鍵的一條:“涼麵”是“夏季限定”。我規定,這類持倉,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一個月。無論盈虧,到期必須離場。
第二、我的“倉位管理”:
我設計了一個金字塔形的倉位模型。
“牛肉麵”底倉,最多占總資金的40。
“陽春麵”套利倉位,占20。
“涼麵”趨勢倉位,最多占30。
剩下的10,是永遠不能動的備用金,以備不時之需。
而“加牛肉”和“加蛋”,則對應著我在“涼麵”倉位上的具體操作。如果一個題材剛剛啟動,我判斷它有持續性,我就可以先“加個蛋”比如用5的倉位試探)。如果走勢得到確認,市場情緒火爆,我就可以再“加塊牛肉”把倉位加到15)。但無論如何,單一“涼麵”股的倉位,絕不能超過總資金的20。
第三、我的“風險控製”止盈止損):
這是整個係統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我用血的教訓換來的。
止損:任何一筆交易,在買入之前,必須先想好在哪裡賣出。我設定了兩種止損模式:
價格止損:對於“涼麵”倉位,虧損一旦達到8,無條件離場,絕不猶豫,絕不補倉。
邏輯止損:對於“牛肉麵”和“陽春麵”倉位,如果買入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比如公司爆雷、套利空間消失),無論盈虧,立刻離場。
止盈:我不再追求賣在最高點。我采用“移動止盈法”。比如,一隻“涼麵”股,當它的利潤達到20後,我就將止盈點設在15,隻要股價從最高點回落超過5,我就賣出。如果它繼續上漲,我就不斷提高我的止盈點。這樣既能讓利潤奔跑,又能保住大部分勝利果實。
當我把這套係統完整地寫在筆記本上時,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它或許不完美,甚至可能很幼稚。但這是第一次,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賭博,而是在經營一門生意。我的賬戶,就是我的“麵館”。我的每一次買賣,都是在做決策,而不是在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