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去看k線圖,看到的,不再是單純的漲跌。
我看到的是宏觀周期下的行業輪動,是產業政策引導下的資金流向,是群眾情緒從懷疑到狂熱再到絕望的完整過程。
我再去看一家公司的財報,我不再隻關心那個冰冷的市盈率數字。
我會去思考,它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它的護城河在哪裡?它所處的行業,是夕陽產業還是朝陽產業?它的管理層,是踏實做事的實乾家,還是隻會講故事的資本騙子?
我感覺我的眼前,像是被擦去了一層厚厚的迷霧。市場,在我眼中,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立體。
有一天,蘇晚晴突然問我:“書讀得怎麼樣了?”
我說:“感覺剛摸到一點門道。”
她說:“那好,從明天起,我們換個地方。”
“去哪兒?”
“去逛街。”
“逛街?”我以為我聽錯了。
“對,逛商場,逛超市,逛菜市場。”蘇晚晴的語氣很認真,“紙上得來終覺淺。你讀了那麼多商業模式和消費行為的書,現在,是時候去現實世界裡,印證一下了。”
於是,第二天,我人生的“導師”,就從圖書館的哲學女神,變成了一個帶我逛街的鄰家姐姐。
我們去了青石市最高檔的恒隆廣場。
她帶我走進一家奢侈品店,問我:“你看,同樣一個包,為什麼這裡的能賣好幾萬,而樓下快時尚品牌的,隻能賣幾百塊?它們之間的成本,真的差那麼多嗎?”
我說:“是品牌溢價,是身份認同感。”
她點了點頭:“沒錯。所以,投資這類公司,你買的不是它的產品,而是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心智產權’。這種產權,比任何專利都更難被複製。”
我們又去了人頭攢動的超市。
她指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食用油,問我:“這麼多品牌,為什麼那個叫‘金龍魚’的,能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它的油,真的比彆人的香嗎?”
我觀察了半天,發現金龍魚的貨架位置最好,促銷力度最大,產品線也最全。我說:“是渠道和規模優勢。它的成本更低,鋪貨能力更強,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對。所以,投資這類公司,你看的不是它的產品有多驚豔,而是它的運營效率有多高,它的渠道壁壘有多深。”
最後,我們又回到了那個我再熟悉不過的菜市場。
這一次,我看到的,不再隻是討價還價。
我看到了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如何影響著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走勢。
我看到了某種蔬菜因為天氣原因減產,價格飛漲,而另一家上市公司,恰好就是這種蔬菜的龍頭企業。
我看到了大爺大媽們,寧願多走兩步路,也要去那家便宜五毛錢的攤位買雞蛋,這就是最樸素的“消費降級”。
那一刻,我終於徹底明白了。
投資,從來就不在那個小小的交易軟件裡,更不在那些虛無縹緲的技術指標上。投資,就藏在我們最真實的生活裡。
你喝的每一瓶酒,開的每一輛車,用的每一部手機,背後都對應著一家上市公司。你對生活的熱愛和洞察,就是你最好的投資能力圈。
“生活,才是最好的研報。”蘇晚晴看著我,微笑著說出了這句話。
我的“圖書館修行”,在這一天,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我感覺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地圖才能走路的孩子了。我的心中,已經開始,慢慢地,生出了一張屬於我自己的,立體的世界地圖。
喜歡我是怎麼在牛市虧的血本無歸的請大家收藏:()我是怎麼在牛市虧的血本無歸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