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用這筆錢,去做一件,比單純的資產增值,更有意義的事情?”
蘇晚晴這句話,像一顆投入我心湖的深水炸彈,激起的漣漪,久久未能平息。
更有意義的事情?
是什麼?做慈善?還是……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思考著這句話的含義。
在遇到蘇晚晴之前,我對金錢的理解,停留在最淺薄的層麵:回本、賺錢、過上好日子。
在“青石光科”上取得成功後,我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了金錢的意義:責任、尊嚴、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現在,蘇晚晴似乎在告訴我,金錢,還有第三層,也是更高層次的意義。
那晚之後,蘇晚晴就從我的世界裡消失了。她的手機變成了空號,微信也不再回複。她就像一陣清風,悄然地來,又悄然地走,隻留給我一個u盤,和一個巨大的謎題。
我打開了那個u盤。
裡麵沒有我想象中的交易秘籍或者代碼模型。隻有一個個的文件夾,命名很奇怪,比如“周期的力量”、“人性的弱點”、“商業模式的護城河”、“偉大的企業為何失敗”……
點開文件夾,裡麵是她這些年寫的讀書筆記、複盤心得,還有對一些經典投資案例的深度剖析。
我如獲至寶,一頭紮了進去。
我發現,她後期的思考,已經完全超越了二級市場的買賣。她更多地是在思考,一個企業,如何從0到1,如何穿越周期,如何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她甚至研究了很多一級市場風險投資)的案例。
在其中一個名為“價值的創造vs價值的發現”的文檔裡,我看到她寫下的一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二級市場的交易者,本質上是‘價值的發現者’。我們通過認知差,去發現那些被市場低估的價值,並等待其回歸。這是一種零和博弈,我們賺的,是彆人虧的錢。而一級市場的投資者,或者說創業者,他們是‘價值的創造者’。他們將資本、技術和人才結合,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一個產品、一個服務,甚至一個全新的行業。這是一種正和博弈,他們賺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錢。前者的天花板是巴菲特,而後者的天花板,是喬布斯。”
“價值的創造者”!
這五個字,像電流一樣擊中了我。
我突然理解了蘇晚晴那句話的含義。
她不是讓我去做慈善,而是希望我能把視野,從那個紅紅綠綠的k線世界裡,抬起來,去看看一個更廣闊的、能夠創造真實價值的世界。
我感覺自己的格局,被瞬間拉高了。
是啊,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交易者”的身份裡?我辛辛苦苦從市場裡賺來的這二百七十萬,難道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它在下一次牛熊轉換中,變成五百萬,或者一千萬嗎?
那樣的數字遊戲,真的有意義嗎?
一種前所未有的衝動,在我心中萌生。
我不想再做一個“價值的發現者”了。
我想嘗試一下,做一個“價值的創造者”!
這個念頭一旦產生,就像燎原的野火,再也無法撲滅。
但我能做什麼呢?我隻是一個大學剛畢業,除了炒股什麼都不會的普通青年。
機會,總是在不經意間出現。
而這一次,帶來機會的人,是張凱。
股災之後,張凱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他不僅虧光了我和他父母的錢,連婚也結不成了。女朋友的父母,嫌他“不務正業,好逸惡勞”,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
巨大的打擊,讓他徹底告彆了股市。他找了一份汽車銷售的工作,每天起早貪黑,跑業務,陪客戶,整個人都瘦了一圈,但也變得踏實和成熟了很多。
那天,他約我出來喝酒。幾杯酒下肚,他跟我說起了他的一個想法。
“浩然,你說,現在咱們青石市,什麼生意最好做?”
“不知道。”我搖了搖頭。
“是二手車!”他的眼睛裡,閃爍著一種久違的光芒,“現在大家手頭都緊,新車賣不動,但二手車市場,火得一塌糊塗!我這幾個月在4s店,接觸了太多想買車又預算不夠的客戶了。這裡麵的需求,太大了!”
“而且,”他繼續說道,“青石市的二手車市場,特彆亂。車販子個個都跟人精一樣,信息極不透明,事故車、泡水車當好車賣,價格虛高,普通人根本不敢碰。如果我們能做一個平台,把車源、檢測、定價、售後都標準化,做得像那些大城市的二手車平台一樣,絕對有得搞!”
我聽著他的描述,心裡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