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萬資金到賬的那一天,張凱激動得像個孩子。
我們的“誠心二手車”公司,以一種超乎想象的速度,在青石市落地生根了。
我們租下了市郊一個廢棄的汽車修理廠,把它改造成了一個集檢測、展示、辦公於一體的綜合場地。光是裝修和設備采購,就花掉了三十多萬。
張凱利用他過去在汽車行業積累的人脈,迅速拉起了一支隊伍。一個據說是青石市最有經驗的二手車評估師老劉,兩個精通網絡營銷的年輕人,再加上幾個負責線下接待和行政的姑娘。公司像模像樣地開張了。
開業那天,我們搞得很隆重。請了舞獅隊,放了鞭炮,紅色的地毯從門口一直鋪到展廳。我看著“誠心二手車”那幾個燙金的大字,心裡充滿了豪情壯誌。
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躲在屏幕後麵的投機者,而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一個正在改變世界的實乾家。
初期的發展,也確實如我們預想的那樣順利。
張凱開發的那個小程序,界麵簡潔,功能實用,很快就吸引了第一批用戶。我們主打的“268項專業檢測,杜絕事故泡水車”的口號,精準地擊中了市場上買賣雙方最大的痛點。
尤其是我們承諾“買家賣家直接溝通,平台隻收3服務費”的模式,相比傳統車販子動輒10以上的差價,簡直是一股清流。
第一個月,我們就促成了十幾台車的交易。雖然流水不高,利潤也很微薄,但市場的積極反饋,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
張凱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帶著團隊跑業務、做推廣、優化流程。他幾乎是以公司為家,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
而我,也嚴格遵守著我的“投資人”角色。我每周會去公司開一次例會,聽取張凱的彙報,審閱財務報表,從宏觀戰略上給他一些建議。
我把我從蘇晚晴那裡學來的商業模式分析、護城河理論,都用在了“誠心二手車”上。
我告訴張凱:“我們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誠信’這個品牌。所以,檢測環節,絕對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是我們的生命線。”
“我們不要急於追求利潤,現階段,最重要的是獲取用戶信任,擴大市場份額。必要的時候,可以燒錢換口碑。”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那些零散的車販子,而是未來可能進入青石市的全國性大平台。我們必須在他們來之前,建立起足夠深的本地化壁壘。”
我的這些“高瞻遠矚”,讓張凱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止一次在團隊麵前說:“彆看咱們林總年輕,他看問題的格局,比我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我也很享受這種感覺。
這種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感覺,比在股市裡抓住一個漲停板,帶來的滿足感要強烈得多。
我甚至開始覺得,做實業,似乎也並不比炒股難多少。隻要方向對了,模式清晰了,剩下的,就是執行力的問題。
然而,我很快就發現,我錯得有多離譜。
我忽略了所有商業活動中,最複雜、也最不可控的一個因素——人。
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我們重金挖來的那個首席評估師,老劉。
老劉,五十多歲,據說在二手車行業乾了三十年,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一台車有沒有出過事故。他是我們“誠信”品牌的基石和技術保障。
為了請他出山,張凱給他開了遠高於市場水平的工資,還給了他一筆不菲的簽字費。
一開始,老劉確實表現得很敬業。每一台車的檢測報告,都做得非常詳細,一絲不苟。我們平台,也因為他的專業,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但好景不長。
大概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個月,我開始從財務報表上,發現了一些異常。
我們的交易量在穩步提升,但利潤率,卻在持續下滑。而且,客戶投訴的案例,開始零星出現。
有的客戶反映,他們通過我們平台買的車,開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了一些檢測報告上沒有提及的小毛病。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總讓人心裡不舒服。
我把這個問題,在例會上提了出來。
張凱立刻把老劉叫了過來。
老劉拍著胸脯保證:“林總,張總,你們放心!從我手裡出去的車,絕對不可能有任何隱瞞!那些小毛病,都是車輛正常損耗,不屬於事故範疇。我們的檢測標準,是完全參照國標來的,絕對專業!”
他的態度很誠懇,話也說得滴水不漏。張凱選擇了相信他。
我也覺得,可能是我們對檢測標準的界定,和客戶的心理預期,存在一些偏差。
於是,我們決定,進一步優化檢測流程,增加更多細節的檢查項目,並且在銷售時,更明確地向客戶告知車輛的正常損耗情況。
然而,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
終於,一顆炸雷,引爆了。
一位通過我們平台購買了一輛寶馬的客戶,把車開到4s店做保養時,被告知,這台車的發動機,有過大修的痕跡,而且維修的手法非常隱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在二手車行業裡,屬於重大事故車!按照我們平台的承諾,是絕對不允許上架銷售的!
客戶當場就炸了。他拿著4s店的檢測單,直接衝到了我們公司,在大廳裡又吵又鬨,說我們是騙子,是黑店,還用手機全程直播,引來了不少人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