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211章:銃列宣府?倭近蘇州
正德四年1509年)?春正月初十)
寅時?宣府邊軍大營東門
寅時的宣府草原仍被夜色籠罩,東門處卻燈火通明。三十輛火器馬車緩緩駛入營門,車廂上“宣府邊軍專供”的朱紅印章在燈籠光下格外醒目——陳猛帶領兩百名雄獅衛,曆經十日日夜兼程,終於將三百支帶刺刀的奔雷短銃準時送達。
陸硯青身著玄色鎧甲,腰間佩著繡春刀,快步迎上前,與陳猛拱手相握:“陳統領,辛苦你了!這新火器來得及時,正好趕在春季訓練前,邊軍將士們盼了許久。”
“陸將軍客氣了!”陳猛擦了擦額頭的汗,“指揮特意交代,讓您加強草原巡邏,防止瓦剌趁蘇州防倭之際襲擾,這是他讓我帶給您的密報。”
陸硯青接過密報,快速掃過內容,眼中閃過一絲凝重:“我已派兩隊騎兵每日巡查草原邊緣,瓦剌暫無異動。你先帶雄獅衛去歇息,明日一早,咱們就組織士兵訓練新火器。”
兩人正說著,營內傳來一陣騷動——邊軍士兵們得知新火器送達,紛紛圍攏過來,好奇地打量著馬車。一名年輕士兵忍不住問道:“將軍,這新火器真能百步穿甲、近戰刺敵嗎?”
陸硯青笑著拿起一支短銃,對準五十步外的鐵甲靶:“你們看好了。”話音剛落,他扣動扳機——“砰”的一聲,彈丸穿透鐵甲,在靶心留下深孔;緊接著,他拔出刺刀,衝向三步外的草人,刺刀輕鬆刺穿草人胸膛,動作連貫流暢。
“好!”士兵們歡呼起來,營內的氣氛瞬間變得熱烈。陸硯青望著士兵們的笑容,心中踏實不少——有了這新火器,宣府的春季防禦,定能更有底氣。
辰時?宣府邊軍訓練場
辰時的陽光驅散夜色,宣府邊軍的訓練場上,三百名士兵分成十組,每組三十人,正圍著虎豹營教官學習新火器使用。教官李武手持短銃,詳細講解操作步驟:“裝彈時先檢查火帽,確保防凍蠟層完好;射擊時瞄準靶心下三寸,抵消後坐力;近戰刺擊時要握緊槍管,用腰腹發力,彆隻用手臂的勁!”
士兵們認真聽講,逐一上前試練。陸硯青與陳猛站在觀禮台旁,看著士兵們的訓練進度,眼中滿是欣慰。“按這個進度,半個月內士兵們能熟練掌握射擊與刺擊,”陸硯青道,“春季瓦剌若敢來犯,咱們定能讓他們嘗嘗新火器的厲害。”
陳猛點頭,目光望向蘇州方向:“希望蘇州那邊也能順利,等打退倭寇,咱們大明的邊疆與海疆,就能安穩了。”
訓練場上的銃聲此起彼伏,彈丸穿透鐵甲的聲音、刺刀刺穿草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回蕩在草原上空——這是宣府邊軍許久未有的昂揚士氣,也是新火器帶來的希望。
巳時?江南蘇州外海
同一時刻,江南蘇州外海的海麵上,二十艘倭寇戰船列成楔形陣,正緩緩向蘇州碼頭靠近。戰船桅杆上掛著黑色旗幟,上麵畫著猙獰的骷髏頭,船舷兩側,兩千餘名倭寇手持彎刀,發出陣陣嘶吼,氣勢洶洶。
倭寇首領山本站在旗艦甲板上,手中拿著蘇州碼頭的布防圖——這是蓮黨餘孽提前送來的,上麵標注著守軍的防禦位置。“明日就是正月十五,”他對身邊的副手道,“子時發起進攻,先用紅衣大炮轟開碼頭防線,再派士兵登陸,燒了蘇州鐵礦,讓大明再也造不出新火器!”
副手躬身應道:“首領放心!咱們的紅衣大炮射程遠,蘇州守軍的舊火銃不是對手,定能一舉拿下蘇州!”
山本冷笑,目光望向遠處的蘇州碼頭——他從未把大明守軍放在眼裡,更沒想到,蘇州碼頭早已布下天羅地網,正等著他們自投羅網。
午時?蘇州碼頭
午時的蘇州碼頭,寒風卷著海水的鹹味,吹得人睜不開眼。蘇州知府周文與錦衣衛暗衛李青站在沙袋城牆上,望著遠處的海麵,神色凝重。城牆上,五十支虎豹營送來的短銃整齊排列,士兵們正進行最後的“海上射擊”訓練;碼頭外海,水師已布下三層漁網,水下還埋著尖刺木樁;碼頭內側,三道陷阱已挖好,上麵鋪著木板,隻等倭寇踏入。
“李兄,倭寇戰船已到外海,明日子時會發起進攻,”周文指著海麵,“咱們的短銃手已安排在碼頭製高點,等倭寇船隻靠近,先摧毀他們的紅衣大炮;水師會從側翼包抄,截斷他們的退路。”
李青點頭,從懷中取出一份密報:“秦安統領帶領的五千京營士兵,今日午後就能抵達蘇州,還帶來了五十支短銃和一批傷藥,咱們的兵力更足了。”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秦安身著玄色鎧甲,帶領五千京營士兵,正朝著碼頭趕來。周文與李青立刻快步迎上前,三人拱手相握,眼中滿是堅定——明日的蘇州防倭大戰,他們已做好萬全準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未時?京城後宮慈寧宮
未時的慈寧宮,暖意融融。張太後坐在主位,皇後沈雲舒、宸妃陸明瑤等妃嬪正指揮宮女們打包最後一批防倭物資——五百床防潮棉被、一千袋金瘡藥、兩千雙防滑布鞋,還有禦膳房準備的滋補湯藥,將由錦衣衛暗衛護送,今日午後送蘇州。
“這些棉被都是按蘇州的潮濕氣候做的,裡層縫了防潮棉,”沈雲舒指著木箱上的標簽,“湯藥分了兩種,一種是治外傷的,一種是驅寒的,都貼了標簽,不會弄混。”
張太後拿起一袋金瘡藥,輕輕撫摸:“士兵們在前線打仗辛苦,這些物資雖少,卻是後宮的一點心意。明瑤,你寫的家書也一起送過去,讓宣府的硯青和蘇州的守軍都知道,宮裡和家裡都盼著他們平安。”